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和“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人们参观瞻仰。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又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光辉词章: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在黄洋界附近,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和朱军长当年带领井冈山军民挑粮上山途中休息的地方木荷树下。毛主席启发红军战士站在黄洋界要看到全中国和全世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触景生情,深受教育。
值得我铭记的是,我因工作关系,20世纪70年代来黄洋界的次数至少有二三十次吧,在这里我陪同过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首长谭震林、何长工、陈士渠、李克如等等回忆观看,他们的亲历亲见,让我们感慨万千!
朱砂冲
参观黄洋界回来后,我们在茨坪瞻仰了毛主席旧居、朱德同志旧居、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部等革命遗址,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然后再从茨坪出发,沿茨(坪)遂(川)公路下山,一路流水潺潺,偶尔还听到瀑布声。汽车穿悬崖,过峭壁,进峡口,出丛林,经过刘家坪、下庄、风龙排、小行洲等山谷村庄,行进十七公里,到达石朱砂冲公路大桥头。
下车后,举目四望,周围是高山密林,天变小了;行洲河岸,悬崖千丈,两边石崖突兀,河水穿出一线峡口,急流奔驶,响声震天。这里山涧砾石堆里,有一些朱红色的石块和朱红色的死水。据说,这就是石朱砂冲命名的由来。哨口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中。它的下面是深邃的峡谷,有潺潺的朱砂河流水;上面是耸立的山峰,一条弯延起伏的小路从哨口经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哨口上原有一木亭,名叫“观音亭” 或“罗汉亭”。原来亭内石壁上凿一神翕,中间放观音一尊,两侧写着一副对联:“此处危关多险要,观音护路救行人”。这就是当年红军放哨的罗汉亭。仔细看,果然象一首歌谣所形容的那样:
悬崖绝壁挂高山, 石朱砂冲来形势险; 远看好似老虎口, 近看又似狼牙关。
我们在大桥头的休息亭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请井冈山博物馆的同志带领我们上罗汉亭领略红军哨口的风光。沿着峡口左侧的悬崖,我们小心地攀登着,左边是千仞绝壁,右边是万丈深渊。这条小路是旧时由遂川通往茨坪的主要通道。我们不停地攀登了半小时,才到达罗汉亭。亭子立于悬崖制高点上。站在这里往下看,公路象条黄带子,谷沟林桥象个盆景;耳边风声、林涛声、水声、鸟声,交织成一首自然协奏曲。
这里就是当年红军的一个分哨口,真是“一人当关,万夫莫敌”!总哨口设在下庄水口和风龙排之间。
人们形容说,石朱砂冲猴子走过都会跌交。可是它在红军脚下却没有什么了不起。工农红军经常从这里经过去执行任务。毛主席也多次走过这里。
在石朱砂冲附近,井冈山军民和反动派作过各种形式的斗争。1928年4月,遂川反动地主武装勾结国民党保安团进犯井冈山。工农革命军第二团王佐部在风龙排派三名暴动队员连夜送信到茅坪向毛委员汇报敌情和请示战机。毛委员接报后,仔细作了部署,决定派第一团连夜翻山前来接应二团。工农革命军在石朱砂冲一带展开阻击战。只花了个把小时,就把敌人打得大败,缴枪数十枝。
当年井冈山军民利用石朱砂冲天险,平时只要一班人把守这个哨口,遂川的敌人就无可奈何。
1929年1月14日,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正是从石朱砂冲这条小路下山的。我凝视着前方,脑子里刚闪过当年挥师南下的红军队伍,又闪出今天在党中央领导下千军万马进行新长征的图景。
五大哨口游记该结束了。而我仍然思潮起伏,不能搁笔。五大哨口啊!我赞美你的险峻,倾慕你的景色,更崇敬你的革命经历,特别崇敬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丰功伟绩。正是由于他们的英明指挥,红军紧密依靠群众,利用五大哨口的险峻,导演出威武雄壮的历史名剧。今天我们能够自由舒适地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参观访问,正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流汗水换来的啊!我们应当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努力将来!让我们沿着继续革命的长征新路,扬鞭策马,奋勇向前!
(作者简介:江西兴国高兴上宻人,1983年参与创办《中国老年》杂志,1987年是中宣部主管的《中国老年报》发起创办人之一,历任社长助理、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司局级。在京分别兼任过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和中国记协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的副秘书长。现为《中红网—红色旅游网》顾问、毛泽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