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文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背景:当时文艺界有宗派情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董宇)今天上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口述党史”栏目,谈延安文艺座谈会始末。
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董学文说,那个时期的背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大背景,当时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残酷、最激烈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很猖狂。从国内来看,情况是非常艰难困苦的,1942年解放区根据地的人口已经从1亿减少到5000万,地盘在缩小、人口在减少。而且当时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路线还有相当的影响,这个时候中央实行了整顿党风、学风、文风的“整风运动”,座谈会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召开的。
董学文说,说具体的背景,那就是延安文艺界的情况。他说,当时延安文艺界总体来看是进步的文艺、解放区的文艺。但是文艺家、艺术家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很多分歧。主要倾向是,当时有一种关门提高的倾向,有一种脱离群众的倾向。当时延安很多的文艺界人都是从“亭子间”(指上海国统区,编者注)来的,到了这里以后不适应,有一些糊涂观念,说了一些话,发表了一些看法。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当时的延安文艺界有宗派情绪,有根据地的一些人、有国统区的一些人,这些人里面的意见又不一致,用现在的话说叫“有团伙”,当时叫“宗派主义”,这也很影响工作,在这些大的背景下,中央决定召开一次座谈会,统一思想,更好地配合抗战,配合党的整风工作。讲话是作为中央整风文件来下发的。
董学文:《讲话》修改很少 是一部很经典的著作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董宇)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今天上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口述党史”栏目,谈延安文艺座谈会始末。
董学文说,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5月23日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才正式发表。这是因为当时他在会场上并不是念稿子,用了很多口语,还掰着手指头说了很多东西,而且是抽着烟说的,所以他在速记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
董学文介绍说,解放以后,《讲话》一共做过三次修改。他说,参加“毛著”编写的人介绍说,这个讲话修改最少,文字上很成熟、精炼,用不着大改,只是做一些个别的注释,是一部很经典的著作。
董学文: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拍摄过程“一波三折”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董宇)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今天上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在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口述党史”栏目时介绍了当年的会场花絮。
延安文艺座谈会留下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是吴印咸拍摄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谈到这个照片的拍摄过程,董学文说,那真是“一波三折”。
董学文说,当时大家开完会了,要照相合影,很热闹。毛主席看丁玲过来了,说丁玲同志你过来了,你离我坐得近一点,不然的话你明年又要写《三八节有感》了,又要发牢骚了。可丁玲还是没有挨着,还是在旁边一点,这是一个事情,大家都乐了。照相的时候,镜头里进来一条狗,野狗不能和大家合影,所以就停下来了。照相时,大家都坐的小马扎,刘白羽是大块头,一坐就把马扎坐塌了,这个动静让大家都回头,此时吴印咸一照,照的都是回头,只好作废再重照。
董学文:座谈会前毛主席曾给艾青写三封信、面谈三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董宇)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今天上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在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口述党史”栏目时说,毛泽东主席在会议召开前注重调查研究,还曾经给诗人艾青写过三封信、面谈三次。
董学文说,毛泽东主席的工作作风和整个思想中有一点,就是不打无准备的仗,特别注重调查研究。主席为了开这个座谈会,先是在党内与中央的负责同志商量,整风期间,文艺界的作风怎么办。为了调查研究,为了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他找了许多当时在延安的文艺家调研,一起座谈,主要是想通过他们接触了解文艺界在延安和解放区文艺界真实的思想情况和问题,有哪些看法和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