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心血洒齐鲁 奋斗为人民——纪念白如冰同志诞辰100周年
2012-03-31 11:32:01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今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白如冰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山东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弘扬和学习他献身事业、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

  一

  白如冰,原名白树梁、白树勋,化名高超,1912年3月11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乡袁家沟村一个农民家庭。在清涧县第二高级小学读书时,受到革命思想熏陶。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清涧县地方党团组织领导下,从事学生和农民运动。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积极深入农村、学校,整顿和壮大党、团力量,参加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陕北工农红军工作,先后任中共清涧县东区区委书记,中共横山县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候补委员、特派员,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晋军区供给部代理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副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后方勤务部总供给部部长。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参与领导红军的后勤供应工作,为红军东征、西征和巩固陕甘苏区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1937年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绥远,严重威胁陕甘宁边区。白如冰同志被边区党组织派到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地区,重新成立了三边特区委员会,并任特委书记,领导三边党政军民进行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边区的斗争。1938年5月,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在平绥铁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参与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带领蒙汉民众开展坚决的抗日斗争,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蒙古工委书记、中共绥蒙工委书记、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兼省委蒙民部部长。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任中共晋绥边区区委书记兼八路军第一二Ο师独立第二支队政治委员。1941年11月,他带领60余人突破日伪军的层层封锁,把大量物资送到晋西北,支援党中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从1941年底起,他在西北地区从事财经工作,先后任晋西北行署行政委员、公署财政处处长。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期间,白如冰同志主要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先后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党委委员、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部长,西北财经办事处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1949年12月后,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1954年11月,中央成立手工业管理局,白如冰同志被任命为局长。面对全新的工作,他一边学习钻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有关手工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一边向合作化运动的有关专家、干部学习请教,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在1954年底,成功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1957年,组织召开了中华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使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一个新时期。1958年初,率领中国手工业代表团访问苏联,向苏联工艺合作社全面介绍了中国手工业合作化的进程和经验。

  二

  从苏联回国后,白如冰同志被党中央派到山东工作。1958年6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副省长。1963年12月28日当选为山东省省长。到山东后,他与省委、省人委其他成员一道,全面组织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积极发展工农业生产,为使山东跟上全国步伐、尽早摆脱落后局面而努力。

  为改变山东在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一直处在低水平的状态,白如冰同志按照省委的工作安排尽心尽力抓全省钢铁生产。经过咨询和调查,省委确定在煤、铁矿藏量较丰富的济南、青岛、莱芜、淄博、潍坊、临沂等地建立钢铁基地。这些钢铁厂的建设,奠定了山东钢铁工业的基础。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党中央决定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按照中央要求,白如冰同志积极协助谭启龙同志抓全省的调整工作。在农业调整上,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若干政策的规定》,落实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作出关于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决定,组织发动群众纠正“五风”错误。发出贯彻中央《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要求从各方面挤出劳动力,充实农业战线。批转《关于在山东地区开展粮食代用品研究、生产、推广工作的初步意见》,要求各级贯彻执行粗细并举、以粗为主、以土为主、大中小并举、以小(型)为主的方针,在抓粗抓土法的同时,有重点地试制和逐步推广新的、技术性较高的、“细”一些的代食品。动员组织各级机关干部分赴农村,加强农业生产和安排群众生活。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节约用粮教育,开展大积干菜运动。组织“北三区”群众到临沂、泰安等地避荒,从烟台、临沂、潍坊、泰安调集粮食运往重灾区。经过上述努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带领全省人民渡过了1960年冬和1961年春极其严重的灾荒。在工业调整中,省委根据中央压缩重工业、发展轻工业的调整原则,压缩钢铁和基本建设战线,按生产生活急需程度和原料多少适度发展轻工业和手工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全省各行各业初步走上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轨道,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71.38亿元,比1961年增长34.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0.49亿元,比1961年增长58.6%。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白如冰同志注意在工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下功夫。针对山东煤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量不高、生产事故较多的实际,他要求煤炭生产部门要像抓粮食生产那样抓煤炭生产,深入到矿井扎扎实实解决问题,做好机修、巷修和矿井的延伸工作。到1963年,煤炭产量达到1545万吨,有力保证了全国的煤炭供应。为改变农业生产肥料短缺的状况,在发动农民养猪积肥的同时,要求加快济南化肥厂建设步伐,使其尽快投入生产。至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肥料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在鲁西北地区,推广修建条田、台田治理盐碱地的经验,有力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兴修了一批排涝工程、水库配套工程、引黄放淤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在以后的抗旱排涝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建立山东农畜产商品和木材生产基地,增加粮食生产,1960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从本年开始,三年内全部垦完渤海垦区荒地和基本解决生产用水及防潮问题,初步建成综合性的出口商品基地。白如冰同志参与组织实施了渤海垦区开发计划。到1962年,全省以移民方式调配5万至7万整半劳力(连同家属约30万人)到垦区。在开发过程中,垦区于1961年4月打出日产8吨的油流,成为华北地区的第一口油井。从此,揭开了山东及华北地区石油生产的序幕。又于1962年9月23日打出日产55.5吨的高产油井,成为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九二三厂由此得名,后改名胜利油田,为山东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白如冰同志受冲击。全省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几乎全部被冲垮,各级生产指挥系统陷于瘫痪,许多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党的九大之后,中央着手解决山东问题。1970年6月,他恢复工作,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1973年8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二书记,1974年1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年8月兼任济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困难、复杂环境下,他认真抓生产、抓管理,采取措施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全省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白如冰同志提出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治理海河流域山东段。到1973年,全省初步治理了徒骇、马颊、漳卫、德惠新等河流,开挖支流53条,建闸100多座,修建桥、涵1.3万余座,建扬水站2600多处,打机井6万多眼,使鲁北平原基本形成排、灌、蓄、调相结合的大面积水利系统。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他要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原则,并经常深入工程施工现场,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在农村工作中,他注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省委先后推广了杨柳雪、李雅庄、厉家寨、夏家村等先进典型的经验,对促进全省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为扭转“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生产下滑的局面,他注意抓好工业、交通建设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强调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搞好综合利用,厉行节约,想方设法保证重点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全省先后兴建了山东拖拉机厂、辛(店)泰(安)铁路、鲁南化肥厂、北镇黄河大桥、辛店电厂、莱芜发电厂和莱魏输电线路、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济南铁路枢纽工程、黄岛油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使原本基础薄弱的山东工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交通建设呈现出崭新面貌。1975年,山东国民经济达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最好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工业总产值实现189.78亿元,比上年增长58.3%。

  在各种批判斗争不断、物质条件很困难的条件下,白如冰同志还尽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他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热情推广农村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大力组织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到1976年6月,全省92%的生产大队办起合作医疗,43个县、市全面普及,63%的公社实行社、队两级管理,赤脚医生发展到19万多人,卫生员和接生员达30多万人。积极支持广播事业的发展,到1975年,全省有122个县(市、区)建起广播站,1970处公社建起广播放大站,架设广播专线13.69万余公里,94%的生产队通了有线广播,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72%,在全省基本形成农村广播网。

  1975年,黄河洪峰进入山东段后,造成40多万人被困、9.5万间房屋被淹的特大洪灾。洪灾发生后,白如冰同志立即组织沿黄干部群众奋力救灾。为将损失降到最低点,他深入到抗洪一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鼓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组织召开一系列紧急会议,对支援灾区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在他的协调指挥下,山东省药材公司于7月30日用两架飞机空运内外伤急用药械、敷料10吨支援唐山灾区;山东新华制药厂每天生产25万支氯霉素支援灾区;济南军区先后派出5600余人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

  四

  粉碎“四人帮”后,白如冰同志积极领导全省人民揭发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清查了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揭批查”的基础上,白如冰同志组织力量积极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在他主持下,全省处理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初步落实了干部、知识分子政策,普遍恢复了科教人员的技术职务,到1978年,为10420名“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需要复议的干部进行了复议,为110多万人落实了政策。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省里给105万职工增加了一级工资,占职工总数的40%,人均月增资6.24元,解决了工作多年、工资偏低职工的升资问题。省委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招生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办法的精神,召开全省招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全省1977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广大青年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1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读书热潮。根据中央的指示,省委部署在全省进行了两次以打击流窜犯为重点的统一行动,统一开展了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打击资本主义进攻的“双打”斗争,稳定了全省社会秩序。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号召。白如冰同志坚决响应中央号召,尽力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生产。针对连续三年的春旱,领导人民大力开展抗旱“双保”斗争,继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到1977年底,全省共开挖治理大中型河流3000多条,建成大中型水库175座,小型水库5053座,蓄水能力120亿方,建立大小排灌站22039座,打机井45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6400多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达3969万亩。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山东考察时,高度评价了山东的农田基本建设,《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介绍山东的经验。1978年,山东农业战胜了严重干旱,获得较好收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97%。

  为保证国家计划任务的完成,白如冰同志要求工业部门切实加强企业管理,狠挖生产潜力,并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他鼓励社队企业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他重视科技工作,召开向科学技术进军广播大会,向全省广大科技人员、干部群众发出了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号召。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到1977年,全省社队企业由1975年的3400多处发展到9000多处。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29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白如冰同志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旺盛的工作精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多方调查研究,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启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事业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从而使山东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开局良好。

  在农村改革方面,白如冰同志提出放宽经济政策,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要求。根据山东农村的现状,全省主要推行了菏泽地区首先实行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经过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使山东东西部地区平衡发展,他克服腿脚不便的困难,深入到烟台各地,就如何使烟台地区先富起来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工促农,多业发展”的总思路,指导当地走“一种二养三加工四采矿”的路子。到1982年,烟台地区苹果、梨等果品种植都得到了发展,农副产品、水产品和矿产品的深加工也开展起来,人均收入达到240多元,比1978年增长93%。为改变鲁西北地区的贫困状态,他研究确定发挥鲁西北棉花生产优势,调整全省的植棉政策和布局。在政策上,实行粮棉挂钩,以保障棉农的口粮;在布局上,全省35个种棉面积15万亩以上的重点县,安排在鲁西北的有30个。这些措施的实行,使鲁西北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1980年,鲁西北四地皮棉总产达到805万担,农业总收入达到36.69亿元。针对山东山区面积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实际,组织推广五莲县改造山区的经验,加快山区开发步伐,使许多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昌邑县就社队企业发展进行考察后,他主持召开了全省社队企业工作现场会议,要求社队企业在调整中加速发展。1980年,全省社办机械工业由上年占公社工业总产值的34.1%下降为31.3%,轻工产值由占41.6%增长为45.2%,全年社队企业的总收入比上年增长8.6%、利润增长9.2%。这些社队企业的发展,为后来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城市改革方面,白如冰同志要求大力抓好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作。省委提出:在企业实行以盈亏包干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做好四方面的改革,即在保证国家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自销一部分产品,鼓励开发新产品;将基金制改为利润留成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责任制,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计划内给予企业以灵活的用人权和机构设置权;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实行流动资金金额信贷。这些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全省企业改革,使许多企业扭亏增盈。

  为解决群众购物难问题,扩大就业渠道,理顺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白如冰同志提出了重点发展轻纺、电子工业,相应加强能源、交通运输业,压缩冶金、机械工业的长线产品,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进行工业重组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省里制定了26种轻纺、电子产品发展规划。到1982年,轻纺、电子工业在全省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达到56%,一些轻工产品,如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的年产量逐年提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大会召开
·下一篇:特稿:扬中市级机关工委组织新党员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进行入党宣誓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李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特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院
牛国艳、徐雅萍: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
特稿:共悟井冈精神 凝聚青春力量——安师大携手25所
李梧铭: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特稿:追忆井冈情怀,传承红色梦想(组图)
周璞: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特稿:专访毛主席特型演员任震龙先生(组图)
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特稿:四川华蓥:荷花绽放千姿百态(组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