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学贯中西,赤子丹心德高望重”——寥寥数语,或许难以概括大师的英才伟业,却寄托着人们最深切的哀思。
29日清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被突然而至的滂沱大雨笼罩,“两弹一星”元勋,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在雨中排起了长队,有的胸前佩着白花、臂上挽着黑纱,有的手里捧着先生的遗像,向这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作最后的告别……
礼堂内,哀乐低回,挽幛轻垂。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王大珩同志”,横幅下方是王大珩院士的遗像。王大珩院士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
21日,王大珩先生因病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6岁。中国科学界又一颗巨星陨落。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学的脊梁。”提起王先生,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吴季松肃然起敬,“王老曾对我说过:‘须当爱国者,志担中国兴’。他的爱国情怀以及尊重他人、尊重创造、宽容自律、谦虚谨慎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着我。”
吊唁的人群中,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原所长王家骐院士久久凝视着挂在礼堂大门两侧的挽联——“光学仪器计量学用并举献身国家科教事业,战略规划咨询务实为先跟踪世界高新技术”。
“光学、仪器和计量,是老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的三大领域;战略、规划和咨询,是他关注了一辈子的三件事情。”作为王大珩先生的学生、同事,王家骐专程从长春连夜赶到北京。“我们所来了三四十位同志,虽然科研一线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我们都聆听过他的教诲,一定要来送他最后一程。”
大雨中,一位老者匆匆赶到,神情悲痛,他是光学专家姜文汉院士。“我也是王老的学生。王老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非常认真、胸怀宽广的大科学家,培养了大量年轻人,在光学领域他培养出的院士就有几十位。”
“我从王先生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国。他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前他毅然回到祖国,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他所做的工作为我们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洁回忆起与王大珩先生的交往,“他在工作中处处指导我们,告诉我们要从全局考虑问题。他晚年身体不好,却依然关心着我国计量科学的发展,在病榻上还坚持用放大镜阅读资料,了解情况。”
前来送别的还有很多年轻人。来自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大二学生赵远,正和他的十几位同学站成一排,静默凝思。这位90后男孩听着老校长的大名走进校园,虽然先人已逝,但科学之光却早已照进他的心里。“我会努力学习,争取在科研领域做出成绩!”赵远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科学之光永不消逝。
“王先生去了,带着许多未竟的愿望去了。他的谆谆教诲宛如昨日,他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无穷的力量。我们这一代要继续挺起中国科学的脊梁。”吴季松的话语掷地有声。
大雨中,自发前来送别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人们从心底里祝愿:大珩先生,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