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重庆秀山2011年7月4日电(刘发生、杨敏)再现历史足音、追忆激情岁月,纪实性文史资料--《秀山解放六十年见闻》一书,己由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编印成册,己公开发行,并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献礼。
地处渝、湘、黔三省(市)交界处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秀山从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县,到国民党统治结束的两百多年里,在世人的眼中始终只是一个蛮荒之地。这里聚居着占总人口51%以上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围山守猎,打渔杀叉、肩挑背磨的简单劳动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陋生活习性,构成了秀山民族地区繁衍生息的自然画卷。土司、土匪、军阀、恶霸争城夺地,虎啸狼啼,平添几多神秘色彩。“三不管岛”的传说、“兵如梳、匪如篦,团防犹如刀子剃”的民谣,是当时对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桐油灯亮蒿杆、土衫粗布做衣衫,疫疠猖獗、巫医盛行,是那个时代落后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1949年11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大西南,西南边陲要塞的秀山迎来了解放。
秀山各民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建政剿匪等等,在历史发展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秀山各民族人民发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用勤劳和智慧,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商贸旅游开发与利用等等,到如今已建成了“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亚洲最大锰业生产基地”、 “中国金银花之乡”、 “中国花灯歌舞之乡”、“全国先进文化县”等,秀山己成为镶嵌在中国西部武陵山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秀山解放六十年见闻》一书,生动地再现了解放以来秀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水电、供销、公安、城建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以作者亲闻、亲历、亲见第一人称记述,具有思想性、统战性、史料性、可学性,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史料文献。
全书共分政权建立篇、事业发展篇、史事亲历与观感三部份,30篇文章、296幅照片、360千字,秀山县政协主席陶正信为该书作序。
史建于解放初期的秀山解放碑—大十字街语录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