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制茶方法的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我们又系统和合理地将茶分成了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再加工茶类——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而茶的制造方式更是因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而层出不穷,从最早的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于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他们习惯将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而到了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也是近代制茶工艺的萌芽。而这样制作的饼茶还是有很浓的青草味,后又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到了唐代,更是由官方组织人员从事研究制茶技术的部门,即贡茶院。到了这个时期,蒸青作饼的制茶技术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这一技术在宋朝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这就是一个处于重要的茶叶制造转折期的的茶种—龙凤团茶。之后,散叶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形成了一个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的时代,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至此,正式确立了茶文化史上散茶的重要地位。
茶博的各个展厅可谓统一却又让人有一种自成方圆的独特感。通过工作人远的介绍,我们知道,茶博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茶专题博物馆,一直以来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而且它一直努力增加直观感,提高游客的感性认识,一改传统博物馆只需看不许动手的规矩,反而尽可能的创造让观众参与其中的机会,鼓励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让我们深感茶博的细致。
在游过茶博之后,我们不禁深感中国茶文化志博大精深,我们平常所知道的有关茶的知识实在是有限。同时我们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而在感叹中华茶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应当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这份国之瑰宝,我想,这需要每个国人的努力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