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作为学习委员的我组织了全班参观章太炎纪念馆的一次实践活动,感触颇多……暂且不谈此次参观纪念馆的感触,就是参观的前期工作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组织过这么大型的实践活动,最多三三两两的出游,所以相比之下此次活动显得更令人记忆犹新:借鉴老师的意见以及询问全班同学的想法后,在众多的纪念馆中终于敲定了章太炎纪念馆。由于下沙离纪念馆有两个半小时的公交车车程,且在途中要换乘一趟车,所以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老师也多次强调)。出游途中同学们也比较听从指挥,还是很顺利圆满的完成了此次实践活动。其中最令我深刻的还是一波三折的时间问题:参观那段时间刚好是同学们正在为即将来临的运动会和百年校庆忙碌,为了尽量让全班能一起去,时间上一调再调,经过三次的推延,终于在4月12日下午开展了一次全班性实践活动,并以此作为了本班团日活动……一直到此次活动结束,我都在想原来想要很好地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是如此的难,你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想法,出行时间,出行路径,出行经费,出行安全,以及如何让此次活动跟有意义等等的问题。这就需要组织者有充分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耐心,细心等等。不知道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能不能与此靠边,但至少我们在一起出游真的很快乐,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从中感受到了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有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接下来回到正题,来谈谈参观章太炎纪念馆的感受吧!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是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一代国学宗师,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他“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
带着十分崇敬的感觉踏入了纪念馆。一条幽静的小道仿佛正在将我们带回中国末代,四周翠竹绿树高大挺拔,深邃而深远却绿的逼人眼。曲径的尽头便是纪念馆,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尊章太炎先生的半身塑像,大家赶紧拍照留念,记录下神圣的一刻。之后随着讲解员详细的讲解,我们从一号展厅一直到三号展厅认真的听解,记录,拍照。在三号馆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属那个十分逼真的章太炎先生讲学的蜡像了,神色淡然,栩栩如生。其座下的弟子也可谓群星璀璨:黄侃,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龚宝铨等等不一而足。最后在纪念馆后面的苍松翠柏中我们看到了章太炎先生简单朴实的墓,没有金碧辉煌,没有过多的装饰,有的只是周围高大挺拔的松柏…… 面对一个在大时代中仍然如此秉承自己主见而生活的这样一个人,我只有敬意。埋骨与西湖河畔,只与那一阵清风同行……
【鲁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自鲁迅之笔,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的正是章太炎的思想影响。鲁迅是个大思想家,那他的老师章太炎呢。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鲁迅对章太炎先生的感情比较复杂。章太炎因早年热心维新运动的反清革命,成为一个学者兼革命家,他1906年流亡日本不久便主持《民报》,鲁迅常去报馆听他讲学。鲁迅不仅折服他渊博的学识及和蔼可亲的长者风度,更钦敬他的革命精神。后来,“五四”运动后,章先生慢慢落伍了,白话文运动多年后,他不在维护文言攻击白话,鲁迅素所敬重的老师“原是拉车的好身手,”现在却“拉车屁股向后”了,怎么办?是尊师还是重道?鲁迅选择了后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章先生进行了尖锐批评。然而,1936年6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也有一些报刊贬低他为“失修的尊神”,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
在鲁迅眼里章太炎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鲁迅十分钦佩他反对清王朝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是“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饶”的革命家,他平易近人,民主的作风和态度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