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人对近代中国时局的评价,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很多东西崩塌,也有很多东西诞生,而中国的末代传统知识分子在这个转型时代里迸发除了少有的能量,产生了一大批极具魅力和传奇色彩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代名士了,而章太炎先生无疑是其中的巨星。 鉴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需要和依托,本着对章太炎先生的尊敬及欲了解他的伟大精神,我和何俊强两人于2011年5月7号走进了章太炎纪念馆。这是我国唯一一个集章太炎生平展览、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名人博物馆。章太炎纪念馆于1988年1月在南屏山北麓落成,占地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纪念馆后是章太炎墓,墓圆顶,为混凝土结构。墓碑上“章太炎之”几个篆字系他本人生前亲书。章太炎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葬于旧离后园,1956年4月迁葬于此,今墓为1981年重修。 章先生的墓地和纪念馆在西湖之滨,距离著名的雷峰塔和净慈寺很近。一人座拥西湖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钟两大胜景,可谓死得其所,况且西风残照,晚钟沉沉,连绵不绝,颇有那个时代的影子。在幽静的树林中,纪念馆庄严肃穆,我们肃然起敬。纪念馆坐南朝北,以原有墓道为轴线,前后贯通。建筑布局为北方四合院,兼采江南庭园的构筑手法,馆舍为明清建筑风格,白墙黑瓦,其风格融敦厚、凝重与灵秀、精致于一体。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到了纪念馆门口,赫然发现原来和章太炎先生比邻而居的竟然是明末遗老、抗清志士张苍水。我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他自己的选择还是后人的安排,但是无论如何,我以为这种安排都是合乎他的脾胃的。作为清末的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于张苍水这个数百年前的同志自然有着难以言喻的亲切感,同样是末世、同样的才情、同样的行迹,很难不让他将张苍水引为知己。名士大多寂寞,对知己的渴望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有知己作伴,章先生大概可以微笑着离开红尘了吧。纪念馆设有生平事迹陈列室、真迹陈列室、学术成就陈列室,拥有1000余件文物和2000幅资料照片,其中以海内孤本、邹容的《革命军》及《言书》、《膏兰室札记》等章太炎手稿和书法真迹最为珍贵。此馆为中国收藏章太炎先生文物最为丰富的场所。我们参观了第一、第二、第三展厅及章太炎墓,瞻仰了先生的遗容及其生前所用的器具,比如印章、书法、书信、手杖、节衫。尤其是那件章太炎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常穿的和服,极为朴素,所不同的是在以衣袖上先生特地绣上去的两个汉字,表达了他真挚的爱国情怀,感动着我们。 章先生师承俞樾,而后卓然自立,成为中国古文经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和集大成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他对清末民主革命的贡献相比也不遑多让。想当年,他流亡日本并应孙中山之邀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进行笔战之余,在东京寓所讲授经学,座下弟子可谓群星璀璨,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等等不一而足。透过学生可以反观老师,他的这些学生无一不是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和教育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其中高傲的狂狷之士比比皆是,却都对他尊之以师敬之以长。黄侃作为近代中国经学的大师,眼高于顶,对诸如马寅初这样的人物都嗤之以鼻,可是却对章行弟子礼,而后来成为一代文豪和鲁迅先生,生前所做的最后一篇文章却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如此可见他的地位。 除了学术,章太炎先生生命中另一件事情就是革命。我们所熟知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在之后的“苏报案”中入狱三年,流亡日本、避居台湾、加入同盟会、重组光复会,行迹慨然,轰轰烈烈,至于对革命思想的宣传更是不一而足,他早年做过的主笔、办过的报纸、发表过的议论,更是一个先驱式的人物。“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豪杰精神,更加增添了他人格的光彩。章太炎的一生是追求光明,奋斗不息的一生,他那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的名族气节,将永远“衣被万代,照耀千古”。 街头和书斋是中国晚清以来的所有知识分子所共同面对的两难困境,许多人为此而困惑,但是如同章太炎这样在两个领域都挥洒自如的人却极其少见,面对一个如此在大时代中仍然秉持着自己主见而生活的强健人生,我只有敬意。我又想,埋骨西湖之畔,大概终究还是证明了他的书生本色吧,愿我们今日的书生也能够活得如此强健! 章太炎先生是一位革命先驱者,每位大学生都应铭记当年的青年为了国家付出的血与泪,同时更应思考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此次活动,虽然感觉有点累,毕竟那天我们七点多起来,又顶着炎炎烈日,不过我们感言收获颇丰,不仅加强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而且穿梭在历史名人和革命先驱的殿堂,精神上的冲击远大于视觉上的,让回顾了历史,在先驱的指引下,坚定了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