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到底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仅从第二家乡发展情况来看,就反映出这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仅从我第二家乡的变化就能一窥共产党的伟大和神圣。
说到我的第二家乡,人们总会想到茶马古道易武乡最幸福的村寨,那里的茶叶汤色红润,香气诱人,回味甘甜;那里的橡胶油脂好、价钱高;那里的民族融为一家……殊不知在这“幸福光环”背后是多少共产党远在平凡的岗位上,怀着一份对党的事业执着,凭着一个全心全意为山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一步一步踏出坚实足迹,默默的为老区人民铺筑着致富之路,
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特点。而对于一地方而言,从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眼光来看,又会有很大的不同。小时候我们总会以好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总会问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当我们渐渐长大了,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久了,自然对它也会有感情的。
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地方,你离开它太久也许会想它,就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也是思念第二家乡的写照。
2009年9月,我带上梦想、带上渴望、带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怀着对农村广袤土地的向往,毅然放弃城市很多机会,毫不犹豫地踏上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第二家乡这片亲切而芬芳的土地,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村官生活,即为我的第二家乡!我的第二家乡—第二家乡,是一个不显眼的小村庄,居住着傣、瑶、彝、汉等民族,总人口1741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我的第二家乡同我们全省许许多多的村庄一样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问题,村民们每年都有几个月没有粮食吃,全村每个工值不足6分钱; 1978年12月,村民们都自发地聚集在能够收听到村里为数不多的广播喇叭下,收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好消息。村民们奔走相告,有些人激动地泪水纵横,因为村民们已经感觉到好日子就要来到了!可是被视为“反攻倒算”,被斗怕了的村民们还是心存疑虑,怕政策变。1980年,大队干部,发誓不但全村人都吃饱饭,还要全村富起来!由于第二家乡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山区等“四位一体”建制村,故此有以下特征:地处边境,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没有主导产业,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思路……。可见要致富是那么的不容易。作为地广人稀,历来以原始刀耕火种为主的山区村,经济来源比较零乱,这样一点收入那样一点打发的生活形式,贫富差距大,交通更是不便,晴通通雨阻,村民吃够了苦头。幸福生活的取得靠的是党的领导,村民们坚信,只要有党的正确领导,村里的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到1984年,第二家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00多元,是1978年的十几倍,解决了祖祖辈辈都盼望解决的温饱问题。
温饱问题解决后,村民们要富裕起来的愿望迫切起来。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后认为,“要致富先修路”。村组干部始终把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强化村组道路建设作为促进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一件头等大事抓落实。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家乡村与村、寨与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路,不仅为广大傣族、瑶族、佤族、哈尼族等村民打通了致富之路,也为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委员班子还多方筹集资金,在村组道路建设上进行大投入,在充分利用现有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把资金投入到道路建设上来。2009年至2011年,第二家乡新建3条文明卫生路2.5公里,新挖生产道路9公里,修建村与村道路2.7公里。累计投入道路资金100多万元,投工投劳5000多个。目前正在修建从茶厂五队到勐户傣族寨门的弹石路面,2009年建成了村委会农家乐,2010修好了回洼村小组入村生路,2011年修好回洼村社房;同时村组干部还注重加强管理,组织班子制定措施做好道路养护。根据各村组实际情况制定了分段到户的办法进行管理养护,并加强监督检查。在此基础上组织村民每年进行两次大规模义务修路,充分发挥群众爱路护路的作用。2009年村委会累计投入义务工3200多个,维修道路近70公里。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家乡组道路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村委会8个村小组全部通了公路,通路率达到了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