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不得不提的就是里面呈列着的物品,虽然那些捣药的工具引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并且还亲手尝试了部分的工具,这让我体验到了当初那些工人工作时的感觉,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些中草药,我个人很喜欢重要,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中药味很难闻,但我却觉得很好闻,一种纯自然的感觉。仔细端详和闻那些中药,让我体会到了最纯粹的感觉,就好像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这次我选择了胡庆余堂中医药博物馆作为我们参观的红色基地,我希望在参观它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草药,可能的话能唤起我心中那个被埋没了的梦想,激起我心中的斗志。事实上,我也的确获益匪浅。看着那些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似乎每种都有治病的功效,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许它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我甚至觉得身边的一切植物都是有药用价值的,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瑰宝,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草药有如下几种:
1、麻黄 (因为在中药的词汇中,它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我仔细地记录下了关于它的简介)
麻黄,常呈草本状,茎高20~40厘米。分枝较少,木质茎短小,匍匐状;小枝圆,对生或轮生,节间长2.5~6厘米,直径约2公厘。
别称为龙沙、狗骨、卑相和卑盐。属于植物界下的麻黄科。它的主要分布区域为华北及辽宁、吉林、新疆、陕西、河南西北部。川麻黄生于3000-4000公尺的高山岩石缝中。中麻黄生于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河岸,草坡阳光充足的地方。它性温,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2、人参(在人们看来,人参的保健价值很大,所以我也留意了一下)
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短,上有茎痕(芦碗)和芽苞;茎单生,直立,先端渐尖,边缘有细尖锯齿,上面沿中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花菩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于房下位,2室,花柱1,柱头2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个,扁圆形,黄白色。
别称为吉林参、野山参,属于植物界下的五加科。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和黑龙江。
它性状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具有调气养血、安神益智、生津止咳、滋养强身之效,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因此,被誉为“百草之王”
其他还有很多中草药,如马鞭草、玳玳花等等,我就不一一举例了。除了这些草药的药用价值外,一些动物的药用价值也不小。摆在陈列柜中的动物模型,栩栩如生,给我一种原始野性的感受,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如虎骨、羚角。 虎骨,猫科动物虎的骨骼,表面细腻而油润,色灰白或灰黄色(仔细观察过,好像是灰白多一点),骨质较厚而坚实,骨腔占骨直径的三分之一,其内的骨髓形成网状。气腥(可惜不能闻)。它的性味为甘、辛和温。用于祛风通络、强筋健骨、风湿痹痛、脚膝酸软。想想也是,“虎”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王者,它的力量无人不知,也许这跟它的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时不时能够闻到远处飘来的中药的气味。这勾起了我参观这类博物馆的热情。在为自己有这个荣幸能够参观这类博物馆的同时,却又不能够忽视它所面临的威胁。
一方面,中医药博物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国家级的中医药博物馆已进入筹建阶段,既往以中医药院校为主的中医药博物馆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中药企业、中医医院、地方和民间的筹建者正在不断增加。它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影响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势头下也暗藏着文物匮乏、人才难得、经费紧张等隐忧。 综上所述,中医药博物馆近年发展很快,馆舍等基本条件也有大的改善,国家主管部门和各地领导日益重视,但是否有必要一哄而上,各地都纷纷建设自己的中医药博物馆,有限的文物资源如何利用,如何提高其人才队伍素质和博物馆内涵建设等,还有很多共性的问题有待我们思考和积极解决。
如果能使小朋友从小就懂得一些关于中药的事情,使他们接触中药,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对中药学的发展无疑产生巨大的作用。以上就是我参观胡庆余堂中医药博物馆后的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