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国际路线”,从来就没有分歧
主持人:关于为何实施西路军渡河作战的战略问题,学界的基本观点是为打通“国际路线”。那么,究竟该怎么深入认识这个问题?
夏宇立:所谓打通“国际路线”,就是红军向西方向行动,靠近苏联,接受共产国际和苏联援助。这一行动的谋划,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同时,它也并不是什么秘密,当时蒋介石方面早就有所察觉,现在存留的蒋介石当年的军事行动命令中,多次提出要严防红军企图“打通国际路线”。打通国际路线,寻找战略背靠,既是当时装备极为奇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期盼,也是中共高层领导人的热望。不论是红军西渡黄河发起宁夏战役,还是后来西路军向新疆方向行动,其目的都是如此。虽然在不同时段,在打通的路途和方式上先后存有不同考虑,但是,对于这一战略决策本身,不论当时的共产国际书记处,还是中共中央领导层内部,其中包括张国焘,都意见一致,从来没有出现异议,更不存在分歧。而张国焘执行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决定,执行中央军委的渡河部署以及后来坚决支持中央军委关于西路军在河西的行动方针,其出发点也在这里。
■西路军失败的惨痛教训,促进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主持人:西路军将士的归宿如何?
夏宇立:关于西路军将士的归宿,有这样一个统计:7000~9000人牺牲;9000人被俘,其中有5600余人被敌残害致死,数千人被迫在集中营里做苦役,直至1949年青海解放;4000余人经营救回到陕甘宁边区(其中包括被俘的一部分);400余人进入新疆;2000余人最终流落在甘、青、宁;约2000人历经艰辛返回老家鄂豫皖、川陕和江西等地。
主持人:怎样正确看待和评价西路军的历史地位?
夏宇立:西路军是我们党领导下的一支十分英勇顽强的英雄部队。为了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光荣任务,与强敌殊死搏斗在大西北严冬的河西走廊,欲进不能,欲退不可,流血裂冰,伏尸盈雪,外无援军,内无粮弹,历时五个月。西路军失败了,然而它的历史功绩永存。西路军奋战的时期,正是中国革命最为困难、最为危急的时期,又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西路军在河西的艰苦奋战,牵制了凶残的马家军和蒋介石中央军胡宗南集团等部,共歼敌2.5万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为保证党中央和红军主力的生存与安全,对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换,实现中国革命由困局向光明的大转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2年新本《中国共产党历史》在对西路军的历史真相作出实事求是的表述的同时,对西路军的奋斗历程也作出了高度评价。
主持人:那么,我党从西路军的失败中得到了哪些深刻教训?
夏宇立:西路军的失败和打通国际路线战略行动受挫,教训是极为深刻的。然而,正是这一惨痛教训,促进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此后,毛泽东刻苦钻研战略理论,一些包含着精辟论断、闪耀着军事科学光辉的著作相继诞生,如《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等。这些重要著作的诞生,标志着毛泽东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在此指导下,我们党在军事战略指挥实践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西路军时期类似的错误,特别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外线作战的战略指导和作战指导方法,一扫西路军时期弊端。这些也可以说是毛泽东正确吸取了西路军失败教训的结果。
主题链接
读者欲阅读关于西路军历史的更多文章,可参阅本刊发表过的《从新本<中国共产党历史>看红军西路军历史真相》(2002年12月2日第15版)、《李先念关于西路军的一封信》(2004年8月23日第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