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巴中市红色旅游形象定位的建议及其依据
综合前面分析,笔者提出巴中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在“川陕苏区”一级理念宣传下,再细化为“红色石刻标语之最,长征女红军的摇篮” 以便于在不同的旅游宣传中使用不同的宣传用语。
这个定位来源于历史的真实和旅游营销宣传两个方面的较好结合。川陕苏区是红四方面军建立的,红四方面军虽然在鄂豫皖苏区成立,但随即离开西征,“川陕苏区”是红四方面军开辟创建的,这支队伍也是在这里发展壮大的,因此概括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精髓时应突出红四方面军这一主体。从大的方面讲,川陕苏区土地革命、红军战争、根据地建设同其他苏区总体比较并无较大差别。但有两点是其他苏区无法比拟的,那就是——“红军石刻标语”和“女性革命”。
“红色石刻标语之最”的依据:
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石刻较多的是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中国古代石刻只是少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宗教大师们涉足的艺苑,普通百姓特别是穷苦农民,是根本无缘的。而在川陕苏区,石刻的创作者全部是红军指战员和当地农民、手工业者。红军石刻标语是战争史中的“文化武器”。川陕苏区的红军石刻标语达到了三个“中国之最”:
一是红军石刻数量最多。据统计,红军当年在川陕苏区留下的大小石刻标语有7000余幅;
二是保存最完整。新中国成立后,留存下来的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有4000余幅(其中通、南、巴、平3000余幅),至今在通、南、巴、平保留完整的还有近1000条。
三是红军石刻字幅面积最大。在川陕苏区最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就是利用那里山高石头多的资源优势,发动各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街道周围、祠堂庙宇、坟园墓地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上錾刻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郁的石刻标语。红军石刻标语内容涵盖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根据地建设以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大世界罕见。位于通江县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石刻标语,前者每字高550厘米,字幅宽470厘米,笔画宽70厘米,深35厘米。后者每字高570厘米,字幅宽460厘米,笔画宽65厘米,深10厘米。两个标语笔画内都可卧下一个人。整个标语数十里外清晰可见。
红军石刻标语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宣传动员的历史见证,在近代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同时它又是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的历史内容同石刻文化形式很好结合的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这样的旅游资源全球罕见,独具魅力!
“长征女红军的摇篮”的依据:
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也说:“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实际上,川陕苏区妇女的觉醒走在了全国前列。1930年初期,川陕苏维埃革命区域有30万女性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她们中的部分人组成了红四方面军建制下的妇女独立团,妇女独立师,人数达到2000余人,她们是红军三个方面军中人数最多达到唯一成武装建制的女红军作战部队,这在当时的中国苏维埃区域甚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除去直接参加红军的人数,还有无数的妇女同志工作在川陕苏区的妇女地方组织中。川陕苏区的地方妇女组织,开始叫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后来又改名为女工农妇会,主要参与从事“支前”工作的运输队、洗衣队、被服厂、生产队、代耕队等的工作。据资料统计,妇女参加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完全脱离生产的有1万人以上,而不完全脱产却参加了这些组织的会员至少有30万人之多。这个数字在全国各大苏区乃至世界已有的革命历史中绝无仅有!
巴中——“红色石刻标语之最,长征女红军的摇篮”,这是巴中红色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靓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