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特稿:神奇习水中国红——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一(组图)
特稿:毛泽东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有三渡在习水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二(组图)
特稿:红军“长征”称谓一词最早问世于习水吼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三
特稿:中央红军长征在习水县回旋时间最长——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四(组图)
特稿:领袖最可敬 红军最可爱 人民最可亲——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五(组图)
特稿:写于习水的七十五前的红军标语至今依稀可见——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六(组图)
特稿:习水流传的红军歌谣何其多——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七(组图)
特稿:脍炙人口的红军花灯——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八(组图)
特稿: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九(组图)
特稿:周恩来一夜三次指挥架浮桥——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组图)
特稿:胡耀邦在习水巧改红军标语——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一(组图)
特稿:长征后最早为红军烈士写祭文的习水名士张南薰——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二(组图)
特稿:景点众多与纪念馆集中让土城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第一镇——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三(组图)
特稿:中国唯一的中国女红军纪念馆——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四(组图)
特稿:土城有条女红军街——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习水县境)纪行之十五(组图)
2010年12月初的一天,中国红色网群采访团来到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时,已近傍晚时分,但大家仍决定前往的当年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位于土城古镇后面白马山的大埂上去看一看。据说,这是我国目前现存唯一且保存完好的毛主席当年亲临前线指挥一场战斗的指挥所了。
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大埂上远眺。(江山摄)
记者们从当年毛主席在土城的住居——爱华商店处出发,沿铁炉沟顺着山沟往山上走约一华里,就来到白马山山脊中部的垭口上。登上垭口,这里相对视野开阔,往东能看见水狮坝和附近的山峦,再远处就是著名的青杠坡了。同行的土城镇党委副书记袁正刚告诉大家,1935年1月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张云逸、李富春、左权等首长,也是沿着这条山路来到大埂上指挥青杠坡战斗的。当年由于是大清早,雾气比较大,看不清远处的地形,只听得见青杠坡方向传来的密集枪声,毛主席说再往前走。于是,他们又继续往山上走去,一直走到距这里约一千多米的山顶上才停了下来,指挥战斗。 如今,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周围的群山一览无余。
“我要向各位记者介绍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大家随着袁正刚手指的方向看去,就在这个山脊中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用杉木栏杆围成的一个约30平方米的围栏,栏里面青草茂盛,且有碧水一潭。初看也没有什么,清水一潭而已。然而袁正刚却说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这个年降水量只有77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996.9毫米的地方,又是沙岩地形,还在山脊上,本来是不会积水的,然后这里却凭空天外飞来一池水,而且长年积水,多年不干。
照片左上角的山头就是毛主席当年指挥土城战役的指挥所大埂上,往下延伸形如一支斜躺着的硕大毛笔。(江山摄)
更让人惊讶的是,据当地长者介绍,民国二十三年前没有这潭水,是那年毛主席来后,不知何时起就生成了这一潭水。当地的老百姓还传说,那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到土城,登上大埂上指挥战斗后,红军从此交上了好运、红运,他们就干脆就给这个地方取名为“红运井”。
“红运井”,好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家乘着高兴劲儿,又顺着大埂上的山脊往上走。只见小道越来越窄,两边长满了黄草。不知谁说了一句:“这简直是羊肠小道呀!”正说着,迎面就来了一群山羊。由于山路太窄,大家不得不停下脚步,尽量往路边靠去,以便让山羊能顺利通过。
大家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快到山顶的一个山头上时,终于来到毛主席的指挥所——大埂上。
由于历史的冲刷,这里不可能留下当年的什么东西了,青山依旧、黄土依旧。只有一丛丛枯黄的小草,迎着寒风在抖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