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编写颇有争议的西路军历史时,尽管史学界之前对于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2.18万人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并最终失败的这段历史存在着不同观点,认为其失败原因是张国焘路线的最后破产。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的史实,编写组详细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10余位健在的老同志。仅这一个问题与中央军委往来的请示、批复就达100余份。最终,编写小组认为,无论西路军当时是在听谁的命令,走什么路线,但其歼敌2.5万余人是事实,其予以黄河东岸红军主力部队的配合和支持是事实,将士们为国捐躯是事实,这些都足以证明西路军官兵是值得名留青史,为后人所缅怀和称颂的。所以,在《军史》第一卷中这样写道:“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西路军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视死如归,在战略上配合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他们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崇高献身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至此,为西路军几十年在史学界存在的争议画上了一个权威的句号。
在文字的把握上,军史专家们数易其稿,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用词客观准确,文风朴实。既写出了革命战争年代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也写出了我军将士革命意志之坚定,战斗精神之顽强。为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长远建设提供了“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丰富的军史教科书。
西路军左支队部分同志1937年在延安
熊国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