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陡峭的问题。
在和平却礼崩乐坏的时代,“汉奸”目标经常被锁定,基本覆盖所有炎黄子孙,“非汉奸”已经比野生东北虎还稀罕。锦思在此想问中国还有谁不是汉奸?
记得11月11-12日,笔者王锦思应财新传媒、腾讯网邀请参加北京国贸大饭店的财新论坛,看见再次有人抛出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此反感而批判。而北大老教授孔庆东用“三妈”痛骂汉奸之后,“汉奸”这个字眼更加不绝于耳。 笔者也因为表达各种观点,多次被骂为汉奸,骂人的人至今或者销声匿迹,或者继续爱国大业。
“汉奸”在《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根据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王柯的考证, 雍正年间,曾有汉人与“苗顽”联手对抗清廷,这些人就被清室皇帝骂为“汉奸”。
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剪掉了辫子。辫子的由来十分无奈蹊跷。满清一入关,大刀一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中有血性者和有文化基因者誓死不从,说不好看,说数典忘祖,结局只有一个掉脑袋。后来只好屈从,清末无论是林则徐,还是洪秀全,乃至于孙中山都扎辫子。老百姓更是习惯扎辫子,习惯于和一个王朝浸淫,说扎辫子就是好看。孙中山和他的同行者们胜利了。但是习惯扎辫子的遗老遗少们哭哭啼啼,说都扎了好几百年了,怎么还要剪掉呀。说白了是当汉奸当惯了。
同盟会闹革命时,由于敌人是满清,所以凡是帮助维持清室政权的汉人都被称为“汉奸”。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因为信奉马列主义,听命于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战后主张取消日本赔偿,也被骂为汉奸。
汉奸这种称呼常见于抗日战争时期,标志性的认定有二,国民政府官方还是延安的中共都将叛国投敌的汪精卫等人认定为汉奸,同时还有汉奸罪。
抗战剧中怎么惩罚汉奸的哪?
武工队连夜端了汉奸的炮楼,或者将汉奸从小老婆的被窝里拽出来,接着说我代表人民宣判你的死刑。侥幸在抗战后剩下的也都被公审处死。下场挺惨的。
东北有首歌谣唱道:“伪满的小警察呀,叫人真害怕呀;下屯他要鸡蛋哪,不给他就骂呀;进门他自己找哇,不许人说话呀;来了那日本鬼呀,洋刀碰大腿呀,走道他晃脑瓜呀,说话他抿嘴呀,见人他就打呀,说的是日本话呀。”骂的就是汉奸警察。
而在抗战时期,凡是日本侵略过的区域,那里老百姓大都要给日军和伪政权交粮交税,甚至接受其他委派,更难免被骂为汉奸。蒋介石也因为抗日不力,至今还被骂为汉奸。
挺无情的是,许多人认为,慰安妇接受了日军钱财,为日本侵略者做事,也属汉奸无疑。每到有政治运动的时候,慰安妇们都要像那些地主、富农、反革命等等五类分子那样,受到批判和斗争。“被说成日本侵略者的军妓,明天又说是日本潜伏下的女特务;后来又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先锋”,慰安妇被戴上汉奸的帽子,新建的桥村里人不让走,新盖的房村子人不让进,备受歧视和困苦。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哪怕当今最以为爱国的那些人,祖上都免不了当汉奸。
建国后,最可怕的身份不仅是汉奸,“反革命”、“反党”、“反社会主义”、“走资派”、“右倾翻案”、“叛徒内奸”,沾上边非死即伤。
对汉奸的肆意认定不在日本侵华之际,恰好在和平崛起的今天。对外国评价的任何人难免不被当做汉奸,甚至这种对于汉奸扩大化的倾向波及到任何人身上。
就在11月财新论坛上,我看到亚洲电视投资人、执董高级顾问王征认为有一种“汉奸言论”,说中国如果不花七千多亿救欧洲的话自己要倒霉了。经济学家吴敬琏插话驳斥:“我希望不要来贴政治标签,如果有这样的政治标签,这里就无法讨论了。”他建议大会在规则上应该非常严格的禁止发表这种言论。
目前骂汉奸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政策根据,鉴于汉奸一词具有杀伤力,还有人编出一个当代十大汉奸来。
在当今被骂为汉奸的有几种类型。一是掌握实权,和外国人经常接触谈判的,比如龙永图、外交部领导,以及更上层的中央大员。但是一个问题是,孔庆东骂外交部领导为汉奸,但是外交部不能擅做主张,一切要听命于中央,而中央领导集体又是全国人民选举的。那么按照孔庆东的逻辑,不仅外交部是汉奸,中央领导也难免,全国人民也逃不过汉奸的嫌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