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王新玲) 由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解放军档案馆、革命军事博物馆、新华社军分社联合摄制的档案纪录片《永远的红军》,于2011年8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第一部,观众反响热烈,编导收到回馈短信500多条,网络留言更是多达20页以上。专家认为该节目在“运用新材料、新视角、新手法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部电视片里面健在的老红军都是当年最基层、最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们的经历直接代表了当年红军的故事和经历,是对过去相同题材作品的深入和补充,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和史料的珍贵性,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的盛赞。
2011年10月22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纪念日。目前,这部纪录片的第二部10集已经全部制作完成。于本月17日开始每晚20:00—21:00在CCTV_7连续五天、每天两集联播。
《永远的红军》这部档案纪录片从立项到筹划拍摄完成,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行程16万公里,集中采访拍摄了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健在的150多位老红军。以独特的视角揭秘了以往人们没有了解的中国革命解放历史史实,并通过当面的采访探寻出这些红色老人珍贵的精神世界,为后人留下极具新闻价值的历史文献。
大型档案纪录片《永远的红军》第二部播出节目单
第一集《我是红军》
是什么样的人组成了这样一支军队,他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却不曾掉队;是什么样的人锻炼了这样一支军队,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却不曾后悔。这样一群人,来自四面八方,却践行着同一个信仰。“我是红军”!这个集体如何形成和组建,从几位最早参加红军的历史老人的经历,看几个方面军的发展演变。
第二集《危机关头》
老红军曾思玉危急时刻的一份电报,使得革命在看似过不去的危机关头,化险为夷,最终一步步的走向胜利。这一切的一切,乍看上去像是上天的安排。其实都是有背后默默无闻的红军战士,用热血与汗水换回来的。曾思玉是开国老中将,是当今健在老红军的“大哥大”,他经历的三次紧急关头都关乎到红军队伍和长征的胜利。
第三集《红军卫生兵》
参军打仗,本来就是要扛枪打敌人的。但有一些红军战士,他参军后参加作战,勇敢杀敌,还救了一辈子的人。这一路走过来,他看到了太多的死人,也看到了太多从鬼门关里爬回来的活人。人的生命就在他的手上滑过,这是怎样的心路历程。虽然红军医疗条件很差,但在他们手中建设了红军医院,尽可能多地挽救许多红军将士的生命。
第四集《在首长身边》
解放后毛主席给他配了辆车,毛主席说了,雪山草地一路踩草鞋过来,应该有辆车,但他从没有舍得坐过。他长期工作在朱德的身边,一起生活,一起战斗,却并没有什么特权,而是受到首长的感染,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长征胜利后后他被派了出去发展抗日武装。直到解放后首长特地来看望他,两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没想到这是最后的分离。几位在领袖身边的老红军感受到的领袖的魅力。
第五集《寻找女红军》
当一名女兵,如今是很多女孩的梦想。英姿飒爽,容光焕发,被许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然而在70多年前,在红军的队伍里也有着这样一些女兵。不过她们可没有新鲜好看的军装,向她们投来的也不是什么羡慕的目光,而常常是敌人的炸弹。她们随着长征的队伍走过雪山草地、在荒凉的河西走廊浴血征战、在各个根据地坚持斗争。这些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她们为什么走进了红军这支队伍,记者寻找到的当年女红军苏力、刘汉润等这样告诉我们。
第六集《生死未了情》
一个人的命运如何能紧密的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除非他们一同死过一次。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生死之交。在革命的队伍里,就有这样的生死之交。一位警卫员不怕死地一次又一次的把首长抢救下来。两个人就这样,你救我我救你的一路走到了革命胜利。直到今天,一位老人提前离去,剩下一个,回忆起当年的生死岁月。这一段情谊,真的可以超越生死无法了结了。
第七集《我和我的红军团》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永远属于红军的团。不管他的名号成了八路军,还是解放军。不管军种是否变动,装备如何更换。这样一个营盘里,始终有着这样一个团,这是承自红军的荣誉,更是承自先烈的寄托。“有我们一口粮,就要分给老百姓半口”“这仗要是下来,谁要是活着,清明节记得给战友们上坟”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句句朴实而震撼人心的话,穿越时空而来。来自这样一个团,它被作为一个精神保留了下来,同时留下来的还有从团里走过的,无数战士所缔造的传奇。
第八集《娘子军话今夕》
电影、京剧、芭蕾舞、连续剧、小说、杂志-----,红色娘子军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在艺术界流行开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改变传统的代言,成为一种进取和改革的精神。然而70多年前在海南琼海一带英勇战斗的那些红军女战士。真的如戏中演的那样么?这样一群特殊的老人,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们当年拿起枪,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过程中又遇到了那些坎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