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广西凤山2011年10月14日电(黄志谋)
仰望卡存山
4日上午,我和《红色老区,神韵中亭》摄制组,在几位中亭村村民和村干部的引导下,爬上了险峻、陡峭的卡存山。
卡存山巍巍屹立于凤山县中亭乡中亭村罗家寨后面。这座石山壁立千仞,陡峻如削。站在罗家寨村边仰望卡存山,你得高仰着头,头颅与脊背之间形成30度仰角,才能看到山顶。
如今,我仰望的不仅是一座山,而是一座丰碑,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往事。
卡存山三面是百丈高的悬崖绝壁,山后仅有一条险峻的小路直通半山腰上的一道石门,这座石门是古代的一个营盘,有滚石闸、有弓弩台、有寨门,始建于那个朝代已经无法考证。它是通向山顶的唯一通道。
1930年2月10日,百色民团总指挥岑建英率领黔军王海平部两个团及民团3000多人进攻巴轩革命根据地。当时驻守巴轩的红军仅有一个连,一百多人。敌人凭人多势众、武器精良,分别对巴轩村的卡存、弄内、辽立穿岩、干障五个红色据点进行攻打。100多名群众,在巴轩区苏维埃主席罗福宏、乡苏维埃妇女主席韦氏送的率领下,退守卡存山营寨。他们用土枪、石头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一直打到第二天夜幕降临。红军战士已经弹尽粮绝。为了保存实力,大部分红军指战员、赤卫队员趁夜掩护群众突围,只有30多位不能走动的妇幼老人留在营盘里,韦氏送主动要求留下来照料他们。
13日清晨,敌人进攻的炮火更为猛烈。韦氏送和留下来10位赤卫队员采取近打战术,用土枪、滚石跟敌人周旋。战斗到中午,他们弹尽粮绝,敌人攻破了寨门,一步步向赤卫队员逼来,有4名队员被当场杀害,另外的6名,在跟敌人搏斗了一个时辰之后,也全部壮烈牺牲。韦氏送被迫退上山顶。敌人把她逼到悬崖边,想活捉她。此时,韦氏送突然转身来,抱住靠近她的一个白匪兵,连拉带扯,抱着他跳下百丈悬崖,跟敌人同归于尽。
小时候我从语文课本中知道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8月的晋察冀边区所属的狼牙山地区,而韦氏送抱敌跳崖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2月的老革命根据地广西凤山县,在时间上比狼山五壮士的故事还早十一年。同样的跳崖烈士,狼牙山五壮士是热血男儿;而韦氏送无疑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用气壮山河这个形容词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
今天的人们当然是无法想象甚至理解当年那一代英烈的,那是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特殊岁月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站在韦氏送80多年前跳崖的悬崖边,感到一阵阵晕眩,更感到心灵震憾不已。我是历史读物的爱好者,除了正史外,我也爱阅读各种历史人物的回忆录和传记。可是,让我最震撼的、最钦佩的,还是韦氏送这个抱敌跳下悬崖的女英雄。也许是我亲临其境的缘故,在这里我完全能想象得到那个悲壮的历史场景,仿佛看到了韦氏送的音容笑貌就在我面前,这决不是书中的描写和想象,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正是有韦氏送这样的女英雄的存在,让中国革命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为原本比较枯燥的历史增加了可读性。
韦氏送抱敌跳崖的英勇事迹被录入《中华英烈大典》,她成为共和国的著名英雄。
仰望卡存山,我们真的对历史多了一份敬畏感、使命感和认知感。
千年古树浴火重生
屹立于中亭村坡磨山堡上的这棵青㭎树,已有上千年历史。它苍翠挺拔、绿荫如盖。它那斑驳的树干,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
81年前,这棵古树上曾经悬挂着一个大钟。它的用途是:如有土匪进村,守钟人就鸣钟为号,全村群众立即做好防范准备;每日清晨,守钟人敲钟,提醒各家各户闻钟即起,不误农时;如遇“红”、“白”大事,就按鸣钟的次数,以表示庆贺或者哀思。
这是一口醒世钟,中亭村民都离不开它。
在1930年2月那场腥风血雨的反围剿战斗中,这口古钟被前来围剿革命根据地的贵州军阀抢走,千年古树也遭到大火焚烧。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大火虽然烧了一天一夜,竟然烧不死这棵千年古树。也许是它的根太深、它的生命力太强,过了四、五年后,它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人们称它是“烧不死的神树”。
八十年来,中亭村的后人只能从村里的老人那里聆听古树与铜钟的故事。他们希望能找回那悠远钟声的记忆。2011年,村里决定重铸一个铜钟。如今,一个重达488市斤的大铜钟已经铸成,仍然悬挂在古树原来的位置上。
人们把古树、铜钟象征为中亭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亭村一直是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这个村先后被敌人烧毁民房5次共250间;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被杀害的革命群众233人,曾经有42户人家断了炊烟。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烈篇章,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
中亭村是大石山区,但这里的山清水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生存和繁衍了一群又一群强悍、不屈、英勇的人民。当年,邓小平、韦拔群播下的革命星星火种,首先在右江、在东兰、在凤山这块土地上熊熊燃烧。中亭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青山绿水之上,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波澜壮阔、亘古罕见的英雄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