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村民:这里曾是野战医院
据介绍,南边村所在地,在抗战时期,是一处野战医院,前方将士受伤后,都会就近转移到这里来进行治疗。
87岁的易仁信老人,生活在南边村三组,他是目前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
尽管眼睛看不见,且有些耳背,但是,得知记者想了解抗战时期的情形,老人还是滔滔不绝。
他说,当时的战争打得很惨,每天都有大量伤员不断送往这里的野战医院。他还见过当年驻守在此的预四师师长傅正模。
早年间,遗骸发现地南边村,就是一个巨大的烈士陵园。
易仁英老人今年80岁,她是南边村一组村民。
她还记得,刚到这个村子时,后面的山上还有一个几米高的烈士纪念碑。“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名,估计有几千个。”
在这个大烈士碑旁,还有一些稍小的碑,“那些应该就是军官的墓碑。”
而且,在烈士碑后,还有三间纪念堂,“我来到这个村子时,纪念堂里什么都没有了。”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当地开始大量开荒种地,这些纪念碑和纪念堂都被毁坏了。
她还记得,村民们在山上开荒种地时,只要浅浅一挖,就能刨出大量白骨。“当时的人都只想填饱肚子,根本想不到将这些保护起来。”
更为可惜的是,一直保存到1995年的另一块2米多高的纪念碑也被炸毁。上面的碑文是由预四师师长傅正模亲自题写。
张先爱家里发现了三块烈士碑,后来,被有关部门以100元的价格收走。
张还记得其中两块碑上烈士的名字,其中一人名叫钟有晃,是一名团职军官,湖南人。另一人叫卿国权,是一个排长,四川人。
老兵:与日军血战宜昌 一个团仅剩下13人
这些烈士到底是谁?他们是属于哪个部队?他们是在哪一次战争中牺牲?昨日,宜昌抗战烈士研究专家简兴安向我们介绍了这段历史。
《宜昌抗日烽火》一书记载,1940年6月宜昌沦陷,日军向西北方向进犯。宜昌黄花两河口以东地区均被日军占领,日军修筑了大量工事,企图步步推进,进占四川。
当时,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于1941年春担负宜昌小溪塔地区的防守,师部原驻雾渡河,后来迁到小峰南边村。
简兴安介绍,预四师在宜昌的四年多时间里,经历最惨烈的战役是1941年冬的血战沙坝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