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据说,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还有人在照相馆门口冲着毛主席的照片下跪磕头。“还有人在那里讲毛泽东年代有多好多好,旁边人给他鼓掌。”孙秀珍说。
原址照片(来源:资料图)
2008年,中国照相馆(一)(摄影:张恺欣)
2008年,中国照相馆(二)(摄影:张恺欣)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7月28日第12版冰点特稿,作者:杨芳,原题:《为中国照相》
位于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中国照相馆的玻璃橱窗恐怕是最受人关注的橱窗之一。
橱窗里摆放着3张28寸大小的标准照,从左往右依次是刘少奇、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用金色的相框镶嵌。
据照相馆的董事长孙秀珍回忆,几年前店里装修,她安排将这3张照片暂时收起来,以免落上尘土。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外国记者打电话来问:“中国是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这个插曲让中国照相馆的新老员工惊讶不已。他们并没想过,一块普通课桌大小的橱窗,竟会成为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的风向标。
他们同样不会想到,摄影师傅们透过镜头所看到、所拍下的一幕幕,会将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记录在照片上,翻开,一幅一幅,把许多已经快被忘记的故事勾活了。
在这间照相馆的拍照间里,他们努力拍出大人物们最完美的形象,然后精雕细琢,摆进照相馆外面的玻璃橱窗。
也难怪外国记者会大惊小怪,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橱窗里的照片每次更换,多半说明有什么历史事件又发生了。
我们可是根正苗红
单从表面上看,和附近充斥着国际奢侈品牌的东方新天地,以及拥有百年历史的五星级酒店北京饭店相比,这座小楼显得有点寒酸。入口处既没有身穿制服的服务人员,也没有巨幅的广告海报,甚至连个红地毯都没有铺。
尽管如此,这丝毫不影响无数名流走进这家照相馆。他们中,既有政界人物,如朱德、林彪、华国锋,甚至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也有科学文化精英,如林巧稚、茅以升、周光召和马寅初等;甚至还有娱乐明星,如李连杰、郭兰英、孙国庆、董文华,以及不远万里来到北京的好莱坞巨星施瓦辛格。
这只是一长串名单中的很小一部分。“过去你所能够想象的,基本上所有名人都来过。”一位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说。
他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照张相片。出人意料的是,这里并没有华丽的背景,通常只是一块绿色或者红色的天鹅绒幕布,也没有高昂的化妆品,有时候就一把塑料梳子和一瓶不知名品牌的发胶。
吸引他们的,只是那块名叫“中国照相”的中华老字号招牌。如今,常有路人驻足在招牌下面评论说:“看到没,这里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照相的”;或者猜测说:“这儿怎么也得是个局级单位吧!”
每每听到这样的“谣言”,中国照相馆的工会主席高里奇总会偷着乐。不过,他话锋一转说:“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红色传统。”
这个红色传统,最早是在1956年开始的。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亲自到上海选定一家照相馆,迁到北京。当时,他所带队的动员小组,要求上海支援各类民用企业,包括理发店、洗染店和照相馆。本来,上海答应给3家中型照相馆,但私下溜达的彭市长发现了中国照相馆。在他的强力干预下,上海只能放手。
一位带队的副局长还说:“同志,首都的形象多么重要,首都人民多么需要支援,不要保守嘛!我这两天到处转了转,觉得中国照相馆不错,我看,就让它来支援首都建设吧!”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周恩来亲自选址。据说,是他拍板表示“放在王府井挺好,而且要放在王府井口上”。最终,中国照相馆落户于王府井大街南口,也就是如今东方新天地的所在地。后来几经搬迁,落在了王府井大街180号的位置。
这些陈年往事至今仍是中国照相馆许多员工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可是根正苗红!”一位工作人员忍不住说。
现在想想都不可能,一个国家的总理没打声招呼,就带上两个人来照相
说起来,橱窗里的那张周恩来照片,来得有些意外。
1956年12月的一个周日,中国照相馆经理姚经才正在给一个军人拍照,周恩来带着秘书和警卫突然走了进来。
当时所有在座的顾客都很惊讶,那位军人赶快站起来敬礼,并希望总理先照。但周恩来依然耐心地表示要先来后到。
如今,在北京美术馆附近的一间40平方米的房间里,时间似乎在54年前停住了脚步。周恩来当年坐过的木质长椅就摆放在中央,为他拍摄的德国座机也放在一角,这个笨重的大家伙上面还蒙了块红布,旁边是颗黑色的小皮球,相当于快门的功能。
由于周恩来脸庞方正、两颊较宽,摄影师张孔嘉在脸部用光上,一方面突出右边脸颊的正面阳光,另一方面加深左边脸颊的侧影,以增强总理脸部肌肤的立体感,以达到目光炯炯有神,神情坚毅英俊的效果。
就连当年修版的机器也保存完好,粗细不同的铅笔按照顺序摆在上面。当时33岁的姚经才一共为总理拍摄了16张半身或全身相片。最终,周恩来挑选了其中一张底片,再委托中国照相馆修版。
同样身为底片修版高手的张孔嘉,负责为周的照片修版。据说,周恩来当天穿的本来是件浅色的衬衣,他专门修成了黑色的中山装。与此同时,他还负责把周恩来面部的一些老年斑除掉。
“要以真实为主,不可能把皱纹全给抹掉了。”姚建中解释说。他是姚经才的小儿子,如今担任中国照相馆丰台分店的店长。
他认为,促使周恩来选择中国照相馆的,应该是这里的技术水平,“当时北京的都特土,上海来的才洋气。”最终,这张几经周折的底片,被冲印成100张8寸照片,伴随了周恩来的亚非拉5国访问之旅。当时姚经才还特意冲洗了4张12寸的送给周恩来,没想到,周恩来还派人把这4张照片的钱送了过来。
及至周恩来1976年逝世,邓颖超表示,中国照相馆的这张标准照是丈夫生前最为满意的照片,并将此作为遗像照片。
如今,站在这间简陋的中国照相馆博物馆里,孙秀珍感叹说,“现在想想都不可能,一个国家的总理没打声招呼,就带上两个人来照相。”
“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家挂刘少奇像
相比之下,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出现在中国照相馆,声势就大得多。“到处都是戴白手套的警察。”亲历者高立中回忆说,“头天下午就来看一遍,还对摄影人员进行政审。”当天,他还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在店里负责巡视和安保。
时间是1963年的一天晚上10时半。刘少奇穿着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在王光美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陪同下,来照一张出访印度尼西亚的半身像。
当时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围在摄影室门口,王光美还幽默地说:“你们看我们照相,可还都没买门票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