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琳琅湖旁。这里本是丁姓地主废弃的一座粮仓,当年朱德祖父朱帮俊佃租了地主丁邱川的80挑田地,并租下了这西侧的房屋做住房。1886年12月1日早晨,朱德就诞生在西侧的一间地主废弃的粮仓里。这是一间狭窄矮小的木仓房,面积16平方米,地面铺着木板,走上去闪悠悠的;仓屋靠院坝一边的板壁上,开了一孔简陋的“牛肋巴”小窗,透光和透气。夏天,仓屋内热气难当,变成了一格大蒸笼。朱德呱呱落地,一住就是9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也是他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童年时期。直到他9岁时地主逼租退佃,全家才被迫分家搬离此地。
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的完整性保持历史原貌,诞生地的正房和东厢房碉楼也已维修复原。为了反映这一时期朱德和母亲的生活情景,在四间正房举办了“朱德与母亲陈列”。
由诞生地往上步行1公里,到了位于琳琅山西麓的“药铺垭私塾”,这是朱德启蒙读书的地方。当年年仅六岁的朱德在父辈们“支撑门户”的思想支配下,怀着“光宗耀祖”的愿望,来到这里从“之、乎、者、也”开始读书学习。
“朱德父母故居”位于琳琅山西麓的轿顶山下,是一幢土木结构四合院平房,这是朱家入川迁徙此地在棘笆林里刨出来的一座土屋,进行改建而成,后因变故,被其他族氏占有。院内正面是三道横向排列的双开门组成的堂屋,院内正面是三道横向排的双开门组成的堂屋。门窗上的镂花图案玲珑别致、古雅典雅。正堂门楣上悬挂着一道“人民之光”的金字黑漆大匾,系1950年春中共川北委员会慰问朱德总司令亲属所赠。
1917年,任护国军旅长的朱德为父母赎回此房,朱德祖父母、养父母、生父母分别从朱家大湾院子等地迁此居住。1959年,为接待外宾参观考察,地方政府拨款对房屋进行了维修,布置了临时展览,并在正前方修了花园、水池、凉亭等配套设施,供观众休闲。1960年3月,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乡视察,要求将此地办为学校,后来学校规模扩大移至另地。朱德纪念馆建馆前一直在此举办朱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称为“朱德旧居陈列馆”。现在的朱德父母故居已恢复到建国初期的历史原貌,室内除功能房外,其它举办了“故园情怀”专题陈列。
朱德父母故居向东南约1公里处是“朱德生母钟太夫人墓”。钟太夫人是一位能干贤淑、和蔼善良的家庭主妇,对待子女严格而慈祥。童年时代的朱德受母亲的精心教养,与母亲感情笃厚。1944年4月,朱德在延安各界追悼其母钟太夫人逝世的大会上,敬献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祭文,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无比敬爱。如今,这篇文章便镌刻在墓的前平台花岗石上。墓的左右两侧分别刻着中共中央、中央党校、毛泽东、周恩来等为朱德生母献上的挽联。
“朱德生父朱世林墓”位于琳琅山西南侧轿顶山北面的钟家湾。此墓是朱德在泸州任少将旅长时,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专为父母修建的墓地。1920年10月27日,朱世林从泸州返乡途中病逝于重庆,是年冬月,扶柩回籍,旋葬于此。墓冢为圆甑形,正面建造为五重檐七龛两穴推棺墓石坊,上面以高浮雕手法镌刻了先祖灵位、“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及花草走兽图案,墓门两侧刻了两躯披甲执戈的门卫武士像,两孔墓室门首镶嵌着墓碑,左侧墓碑刻有主人朱世林的墓志铭,上面记述了朱世林的家世,并叙及朱德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所建树的“名震三省,福国利民”的丰功伟绩,右墓碑空无字迹,是备作朱德生母钟氏以后逝世安葬再补刻墓志的,但因受国民党的迫害未葬入穴内,1958年朱德胞弟朱泰阶逝世后入葬墓穴。
轿顶山南侧,有一座规模宏大,凸现川北客家风貌的建筑——“丁氏庄园”。庄园始建于清光绪28年,系穿逗土木结构,占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