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江西井冈山2010年11月17日电(杨二勇、张晶、吴邦华)从红色到生态。井冈山,是一座总能给人更多启示的山。 新世纪的元年,新一届省委全委扩大会议意味深长地在井冈山召开,其意义之深远自不待言,而之所以将这样一个搅动全省思想、引领未来方向的全省大会放在这里召开,认识刻在许多人心头:这座发端、滋养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大山,是敢闯新路力量之源,是成功之源。 这精神、这力量,催促着井冈人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发展核聚变,续写新传奇。
山——从单一红色到“多彩”“生态”,多元突破带来可持续恒久生命力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幸运的,因历史而成名。然而如何对待井冈山的历史和现实似乎也成了每一个井冈山人的课题。 井冈山不能贴上一个完全属于历史的标签,或者与此相反,一个完全属于未来的城市,井冈山曾徘徊于作出何种选择。十年探索,井冈山已经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历史遗址、传承革命教育,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道路。 中共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梅黎明说,单一的红色旅游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井冈山旅游的发展,而井冈山本身也具备各种可挖掘的资源。 十年来,我们从全国各大城市“红绿双色”、“五彩井冈”、“生态井冈、红色摇篮”的宣传声势,可以清晰感受井冈山旅游的变化。“创立井冈山旅游品牌、丰富井冈山旅游内涵”已经成为共识,红色教育、休闲旅游、会议基地、培训基地,井冈山似乎成了一艘无所不包的“旅游航母”。 所有这些,让过去单一的红色旅游有了更丰富的形象,正如梅黎明所说,“不断丰富井冈山旅游品牌,才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越来越多的结合点”。而生态井冈,只是井冈山连续做大品牌过程中的一个落脚点。 今天,井冈山已经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和朝圣者,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文化与教育的差异,使得每个参观者旅游者都有不同的感悟。不管是组织的教育参观,还是旅游度假休闲,他们来到井冈山或多或少都能在这种环境获得 一份心灵放松与启迪的方式。 从过去十年井冈山增长的游客数量、从井冈山“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诸多“头衔”,也可以略知井冈山旅游发展道路。2001年,井冈山旅游人次刚刚过百万,2009年已经突破400万。这些游客除了国内旅游者,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旅游者。2009年,井冈山还启动了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并成功入选国家自然与文化“双 遗产”预备名录。井冈山,看世界的眼界将越来越宽。 曾几何时,“红色旅游的大旗还能打多久”疑问,让很多人都在深思。十年来,井冈山人不断创新,依靠不断丰富的旅游内涵、不断创新的旅游营销、不断增长的旅游实绩以及不断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作出了回答。 旅游的多元突破,带来发展内涵的变化。 今天的井冈山,更加自信。十载奋进,井冈山“换了人间”。2009年,井冈山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5.53亿元,比2000年增加19.07亿元,平均增幅达1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2.76亿元,十年增长近5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5.8:31.6:42.6调整为11:39.4:49.6。 今天的井冈山,更加包容。“走出山寨门,笑迎八方客”。2009年,井冈山旅游人次达412万,是2000年的8.58倍。 今天的井冈山,不再遥远。十年前的偏僻闭塞小山城,如今已是可进入性在全国居前列的热门地。
城——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直观的“减”成就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加”
2005年5月,井冈山人做了一个大“减法”:将市委、市政府从茨坪搬迁到了30多公里外的厦坪镇。山上除留下旅游管理部门外,其他行政机关单位全部随之搬迁。“一为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二为旅游发展腾空间”,有关负责人介绍。 当时有些人对搬迁不理解,可事实让大家很快信服。这次搬迁,山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了上万人,为山上经常处于饱和状态的旅游接待一下子空出了近万张床位。 井冈山党政机关的下迁,为保护生态环境带了一个好头。 十年来,茨坪“减”法不断、创新不断。不允许再建新的建筑,只允许拆旧建新;减少废气排放,环保车队取代各类旅游大巴、小车等交通工具,等等。 直观的“减”带来了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加”。 挹翠湖,明眸善睐。这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开挖的人工湖,2004年,围绕着它,井冈山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实施全面改造,专门从杭州请来园林专家进行园林设计,让这里花影扶疏,绿草逶迤。茨坪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引人驻足流连。西方游客惊呼:“这里和欧洲小镇没什么差别”,旅游小镇的魅力得以“加分”。 山上在做“减法”,山下则在做“加法”:以新城区为核心,追求具备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功能,打造“最宜人居城市”;以龙市为核心,依据湘赣边界地利,建设“最繁华边贸小镇”,“景区引领城区,城区带动农村”,统筹推进“一市三城”建设。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09年,井冈山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7亿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前20年的总“山高弯多路陡,一条国道堵车多”,这是十年前游客坐车上井冈山参观的切身感受。而今井冈山不仅有了高速公路,火车还开到了井冈山下,恢复通航的井冈山机场可起降波音757飞机,年旅客吞吐量达17万人次。以泰井高速公路、319国道为主框架,吉井铁路为主干道,井冈山机场为主航道,井冈山的路越走越宽广,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延伸全国”的现代化交通大格局。 随着旅游“快旅慢游”时代的来临,一座旅游城市要留住人们旅行的脚步,除了它本身的资源魅力外,更多的还在于这个城市能不能带给人们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城市硬件,也来自城市管理。而井冈山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日渐提高的城市管理水平,正在让这座城市的魅力不断彰显。 人——昔日绕着田头转,今日围着市场跑,凌云壮志续写井冈新路新篇章
泰井高速公路“红旗雕塑”旁,菖蒲古村村口的“农家乐”红灯笼串成了串,显得格外耀眼。这个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过的古村,仅112户人家就有15户农民开办了农家餐馆,一些村民还开展网上订餐业务。 黄洋界脚下的茅坪乡茅坪村,一入村口,映入眼帘的是诗意般的田园风光,4000米长的茅坪景观河,整齐划一的灰色徽派风格的居民建筑,游步道边杨梅、垂柳、含笑、樟树,勾勒出一个公园般的村庄。2009年茅坪八角楼景区吸引了近15万游客,同比增长3倍。村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内成片的杜鹃、成行的蔬菜承载着村民们又一致富的希望。 在井冈山红军医院旧址所在地的小井村,39户人家在曾被烈士鲜血印染的土地上勤劳创业,或经营工艺纪念品,或开餐馆饭庄,全村人平年收入超过8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