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轶事
江渭清——在毛主席面前说真话的省委书记 20世纪60年代,江渭清时任江苏省第一省委书记。在工作过程中,他敢于在毛主席面前说真话,反映基层的实际问题,使得中央能够及时采纳群众意见,起到了党员干部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 1960年,毛泽东乘火车前往杭州。他把6个大区的书记及有关的省委书记叫到专列上,和他们研究有关农村工作的问题。江渭清是其中之一。 汇报中涉及“公共食堂”问题。当时上上下下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办公共食堂有利于集体出工,可以节省粮食,节约柴草……总之好处很多。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太多,弊大于利,根本不适合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加以解决。 江渭清一直没有说话,不久前他到农村调查,发现了很多问题,是说还是不说?他一直在琢磨,公共食堂问题一直是个敏感问题,不是有人因为这个问题被打成右倾吗?但是,他还是想说,因为有一件事情在他的记忆中永远不能抹去,他认为必须在毛泽东面前说真话。 江渭清正在沉思,毛泽东点他的名了:“渭清,他们都发表意见,唯独你不发表意见,是什么道理?” 江渭清说:“不少同志认为办公共食堂怎么好,怎么好,我了解到的情况却是怎么不好,怎么不好。”,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说:“那你就讲怎么不好嘛!” 江渭清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说了出来。 他说:“公共食堂,半年吃了一年粮,我们的国家吃不起啊!您老人家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全劳力吃干,半劳力吃稀,是因为粮食不够。现在食堂半年吃了一年的粮。” 毛泽东认真听着,竖起一个食指,操着湖南普通话说:“这是一,二呢?” 江渭清见毛泽东如此,进一步放开讲:“猪为什么少了?鸡为什么没有了?公共食堂不可能养那么多的猪,如果一家一户一口猪,就是3亿口猪。现在您老人家带头不吃猪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猪肉,这成什么体统?” 毛泽东竖起他的中指,问:“这是二,那么三呢?” 江渭清深感痛心地说:“主席,办公共食堂的损失,是很难计算的。食堂里的碗,天天打,筷子天天丢,这还算小,您再到公路上看看,树都砍得差不多了,都用来烧饭,原来一家一户做饭,小孩去搂一搂,弄点树叶子,烂柴草,就可以了。现在都给你烧木柴,毁了多少木材啊!” 毛泽东竖起无名指,对周恩来总理说:“总理,他说得有道理啊!”周恩来点点头,表示赞同。 毛泽东侧过身,对江渭清说:“你江渭清说食堂不好,不能办,你就马上解散吧!” 江渭清说:“主席,马上解散还不行,群众没有锅,碗筷也要准备。” “你说要多久?” “要3个月。” 事后,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详细调查,作出了顺应民意的决定,全国农村的公共食堂相继取消。真的应了毛泽东的话:“全国的食堂一风吹。” 1958年中国大地上的“大跃进”,使“人民公社”这个新生事物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毛泽东热情地肯定了它,但对这其中的很多问题,他的心里也没有底。 20世纪60年代,郑州会议召开前,毛泽东跑了不少地方深入调查情况。他来到上海,把曾希圣、江渭清等人找去,专题研究人民公社的所有制问题。 毛泽东见到省委书记们,开门见山地说:“有人说我们,所有制这个大前提,既搞大了,又搞快了。现在我们要对这个问题作出研究,要找到理论根据。柯老(柯庆施)、曾希圣、江渭清你们三个人,分头去搞调查,把调查的情况向我汇报。” 毛泽东坐镇上海,并叮嘱他们,这次调查的时间不要长,一个星期到十天然后回上海来汇报。江渭清和陈光带了两个秘书很快到了武进,找了一个有特点的大队,蹲了一个星期,然后风尘仆仆地返回上海。毛泽东已经在等他们了。 一见面,毛泽东就说:“你们回来了好。我就等着你们的情况呢!” 江渭清听曾希圣汇报的时候,已经打定主意要把调查来的实际情况讲给毛泽东听,不管那些情况是不是阴暗面,因为主席是要听真实情况的。一时走了神,毛泽东又在叫他:“渭清,你呢?” 江渭清赶忙回答:“我和陈光到了武进在一个村子待了几天,有个支部书记给我很大启发。” “这个支部书记讲了什么?” “他说,今天人民公社搞得这么大,出现了浮夸风,平调风,主要原因是三个误解。” “哪三个误解?”毛泽东听得十分认真。江渭清沉住气,将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话复述给党的最高领袖听:“在农村,现在有三个误解:第一,我们把社会主义误认为是共产主义;第二,我们把现在的集体所有制误解为全民所有制;第三,我们把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误解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听到这里,毛泽东放下手中的钢笔,对在座的人说:“这个支部书记有马列主义呀!”
《江渭清回忆录 七十年历程》
作者:江渭清 出版项: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35.00元 该书约一半篇幅叙述作者在1949年后的经历。其中有关反右运动、1959年反右倾运动和文革前夕他卷入毛泽东与刘少奇争执的相关叙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为研究者探讨这些重大事件、研究50-60 年代北京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江渭清早年投身革命洪流,中年后长期身任封疆大吏,在风云莫测的毛时代,练就了一套极为丰富、熟稔地应对北京的为官之道。在反右、反右倾的风暴中,巧妙地维护了地方的利益,又以不投机、不取巧而得以在60年代中期的毛、刘争执中避祸与身,终于渡过了文革的劫难。 江渭清细细检索当年旧事,虽在不少涉及敏感的地方多有避讳,但总体上仍不失客观和真实,其回忆录称得上是一部颇为珍贵的中共地方政治生态学的实录。它展现了地方与中央各种复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不仅是可供研究的样本,亦是一部毛时代地方官员的「心灵史」。笔者读之,眼前浮现出50年代后在江苏大地上所发生的革命、改造、斗争的一幕幕景象,更生出无穷的慨叹! 总述 曾在50-60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出版了《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一书,该书约一半篇幅叙述作者在1949年后的经历。其中有关反右运动、1959年反右倾运动和文革前夕他卷入毛泽东与刘少奇争执的相关叙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为研究者探讨这些重大事件、研究50—60年代北京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