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一个民间研究团体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众多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多篇内容失实的文章及常识性错误。记者探访苏版教材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对《陈毅探母》、《爱迪生救妈妈》等文章出处作出回应。但他承认在文章选入教材时,确实会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课文《陈毅探母》
扬子晚报10月21日报道“鲁迅大撤退”的风波还未完全退去,小学语文教材又陷入一场新的“杜撰”、“造假”风波,并被指有“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四大缺失——近日,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再次“炮轰”小学语文教材。中国青年报刊载这个新闻后,再次在网上引发了“教材大讨论”。本报记者昨天也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陷于风波之中的苏教版小学教材编纂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
第一炮:
杜撰名人故事
“小学教材杜撰名人故事”的质疑,已经不是出现第一次了。而其中颇为有名的两篇——《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这次也被“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提到,作为教材“杜撰”的例证。
第二炮:
修改经典原创
研究团队称,教材文章对作家原文进行修改,以致教材中的文章失去了原作的韵味。火力比较集中的是孟郊著名的《游子吟》和安徒生童话改编的《一颗小豌豆》。
研究团队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和反映的母爱是“病态”的,经典缺失、儿童视角缺失、快乐缺失和事实缺失。
《陈毅探母》 课文描述的是陈毅元帅回乡探望母亲,亲手为生病的母亲洗衣服的故事。
研究团队称,在陈毅元帅的传记和生平年表中都查不到有关记载。而在元代《二十四孝》中,可以找到和《陈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质的一则故事——《涤亲溺器》,该故事描写了身居高位的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的事迹。
《爱迪生救妈妈》 文章描述爱迪生妈妈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到家里来动手术,但是灯不够亮,小爱迪生想出办法把所有的蜡烛放在镜子前面,集中光线让医生完成了手术。
研究团队称在委托留美学生查阅文献及求证医学专家后得出结论为,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
●编纂者回应:
有争议的我们一一查证过
“对这两篇课文的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朱立奇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就有人质疑过《陈毅探母》的真实性,当时朱立奇就找到了位于四川乐知县的陈毅纪念馆的退休员工胡兴模老人,也就是该文最初的作者。“胡兴模老人告诉我,这篇文章是自己在纪念馆工作时写的,向他叙述这个故事的就是陈毅的胞弟陈季让先生,文章完工后陈季让先生也过目过的。”朱立奇说,由于这些生活小事不会出现在陈毅的生平年表中,所以以查阅年表等方式就确定故事为杜撰是不合理的。
至于《爱迪生救妈妈》,朱立奇说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对此进行过“考据”。“调查组说1886年才出现过急性阑尾炎这个名词,但不能说名词之前就没有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最早的一例阑尾炎手术其实是出现在1723年。”另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经也出过一个《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系列美术动画片,其中有一集《聪明的爱迪生》就描述了这个小爱迪生机智救母的故事。
同时记者也查阅到,去年10月10日,有网友查到,美国1940年拍过一个电影《少年爱迪生》,该视频中,的确有关于少年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光照明的故事。
朱立奇说,故事不是历史,从目前来看,这两篇既不是主观造假,也并没有造成什么恶劣影响,说造假害孩子,有点“过了”。
《游子吟》 记者查阅发现,《游子吟》本来确实只有6句30个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咪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在课文中,被加入了“写作背景故事”,叙写了作者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逢衣、天明送别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阳光辉而触景生情,联想起母亲的关怀之意,进而引出他50岁时写的《游子吟》,课文还配了3幅彩图,相关教案中表示这3幅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
研究团队对此的评价是“原来琅琅上口的《游子吟》,被费尽心思地包装起来,仿佛农民家里新买了空调,室内机上颇费气力加做的木套,沾沾自喜以为是伟大的发明,其实臃肿而赘余”。
《一颗小豌豆》 对这篇课文的最激烈批评在国庆期间,出自《收获》杂志社副编审叶开的博客。该博客称,小学语文教材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他在博客中言辞激烈地表示,“小学语文教材里大量出现的剽窃和篡改的劣质课文,比三聚氰胺奶粉还要危害深远。”
安徒生的这个小童话,描写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而课文改写后,似乎只有那粒给生病女孩带来快乐的豌豆最有价值,其他豌豆的选择都“没有意义”。
叶开表示,这篇童话被篡改后,过分拔高了道德,欺骗了孩子。
●编纂者回应:
选进教材就必然会修改
朱立奇说,在文章选入教材时,确实会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作家不是为了教材而写文章,也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将来会被选进教材,因此文章也会带上一些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色彩。比如使用了不够规范的白话文,或是语法、用词不规范等等。”另外,文章入选课文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时候限于篇幅、生词,或是文章太深奥了,也会进行改动。
另外在小学阶段,语文两个字应该理解成“语言、文字”,在这阶段把字写好,打好基本功,培养好语文学习的习惯是第一位的。到中学阶段则是“语言、文学”,大学阶段再升格为“语言、文化”。“小学生读改编过的文章,并不妨碍再去接触原文,这两项是没有矛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