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将军铜像
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靖宇路,建于1957年9月,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由5座琉璃瓦民族式建筑物组成,正面主体建筑为灵堂和墓室,两侧4个偏殿为陈列室,庄严肃穆,宏伟壮观。正中巍然挺立着杨靖宇将军的高大戎装铜像。陵墓是烈士安息的地方,烈士的遗首遗骨合葬于白丁香木民族式棺柩中。两侧的陈列室展出杨靖宇将军青少年时期的遗物以及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战利品等有关文物、文献、照片共280余件。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又名顺清,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李湾村农民家庭。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12年入李湾村私塾;1923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甲种工业学校,同年冬,加入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发动和领导确山农民暴动;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发动和领导刘店农民秋收起义,1928年,任豫南特委委员和信阳县委书记,曾遭敌人逮捕,因未被掌握确凿的证据获释。1929年春,到上海中共中央举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随后被派往东北。
1929年7月下旬,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先后两次被捕;1931年11月,被组织营救出狱。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1932年春,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同年11月,以中共满洲省委代表的身份到南满领导抗日武装;1933年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32军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9月18日,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春,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同年11月7日,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同年7月,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确定杨靖宇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
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敌作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5岁。
杨靖宇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人民军队将领,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矢志不渝、忠贞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95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修建杨靖宇烈士陵园。1958年陵园建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会。同年6月,陵园展室完成了第一次基本陈列并对外开放。从此,这座安葬着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的陵园便成为了宣传杨靖宇将军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50年来,靖宇陵园走过了建园初期的8年探索,文革期间的10年闭馆保护,文革后的两年恢复修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改革发展四个历史时期。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文革后,陵园内杨靖宇将军生平业绩展进行了三次改陈,进入新世纪后,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吉林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化市委、市政府对靖宇陵园进行了全面的维修改造,新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为这座50年的英雄陵园注入了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为主要特征的靖宇精神。靖宇精神,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千秋传颂,永世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