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简介
洪亮吉、洪深故居原位于延陵东路西狮子巷南口西侧。1993年至1994年将故居留存建筑迁移至离原址东北50米市二十四中西南隅今址,辟为洪亮吉纪念馆,内设洪深纪念室。占地面积341.3平方米,建筑面积243平方米。东距天宁寺100米,西邻西狮子巷,南临东狮子巷,北与二十四中校园相连。有房三进:头进为门厅,二进西首一间为“风雪授经堂”,展出洪亮吉手迹等资料。东首一间辟为书房“更生斋”,陈列洪亮吉墓志铭石刻一合(2块)。第三进辟为洪亮吉六世孙、现代著名戏剧家洪深纪念室,展出其生平事迹、著作、手迹、遗物等。2005年展览调整,现陈列洪亮吉生平学术展、洪深生平艺术展、吴祖光生平艺术展、阿甲生平艺术展、周璇生平艺术展。馆址现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洪亮吉生平简介
洪亮吉(1746—1809)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 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嘉庆时,以批评朝政,遣戍伊犁,不久赦还,改号更生居士。与黄景仁友善。通经史,音韵训诂及地理之学,论学之作颇多。有关经济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繁殖与粮食产量间存在着矛盾的问题。工诗文,其骈文颇负时誉,作品对当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危机有所暴露。所著有《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
三、洪深生平简介
洪深(1894~1955)中国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名洪达,号伯骏,字潜斋,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1894年12月31日生于官宦世家,1955年8月29日卒于北京。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1916年赴美国留学,继续编戏演戏。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1922年回国,1923年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同年9月加入戏剧协社,任排演主任,从此开始了建立中国现代话剧的实验活动。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也由原来的平面景改为立体布景,这些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洪深提议用“话剧”一词统一当时戏剧的称谓,同年冬加入南国社。1926年创办复旦剧社,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主任,从事教学工作达30年之久。洪深自1922年起还兼搞电影工作,曾于1925~1937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以光明剧社名义加入左翼剧团联盟(后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他曾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的上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立即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1938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他任戏剧科科长,和田汉一起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1个孩子剧团及其他团队。1948年冬到解放区,翌年2月抵北平,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主要从事对外文化联络工作。
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时代特色鲜明 。如《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他还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介绍西方话剧知识。理论著作有《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戏剧导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