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化险福地-铜鼓县排埠镇月形湾,如今被开辟成红色旅游景区(中红网 江山摄)
中红网江西铜鼓2007年9月15日电(聂峰峰、江山)在秋收起义爆发8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江西省铜鼓县采访,亲眼看到和听到毛主席当年在“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化险福地——排埠镇月形湾,“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传奇经历。
据多年对此进行过研究的铜鼓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兆福等党史专家介绍,1927年毛泽东前往铜鼓县领导秋收起义时,在湖南省浏阳县的张家坊遇险,后为在铜鼓县排埠镇月形湾脱险。否则,秋收起义甚至中国革命的历史都将要改写。
毛主席化险福地景区大门(中红网江山摄)
那个时候,没有车辆,毛泽东只能靠步行。9月7日,他走到了湖南省浏阳县的七溪村。这里已接近江西,而江西一带共产党闹得正欢,所以效忠于国民党政府的当地民团设下了重重路卡,对过往的行人严加盘查。一路上,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一行人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进入到浏阳、万载、铜鼓三县交界的山区。
由于毛泽东的脚打了很多泡,周克明雇来一顶桥子让他坐上。快到铜鼓边界时,关卡盘问越来越严,挨户团的流动哨口也特别多,便由周克明、刘建中走前面,潘心源走最后,毛泽东下轿后走在中间。晚上,来到了浏阳境内的张家坊住宿。
据当地人介绍,照片中间森林深处的水沟里,就是当年毛主席的脱险之处(中红网 江山摄)
第二天天刚亮,一伙挨户团就逐家逐户敲门查询来了。几个团丁端着梭标,走进毛泽东住处盘问。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证明,回答说:“我是安源来的采购员,是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的。”团丁们没有发现什么破绽,递还证明就走了。毛泽东为安全起见起身离去,可没过多久又返回几个团丁追了上来,声称怀疑毛泽东一伙人的相貌和口音,民团要他们到附近张家坊镇上的团防局“说清楚”,走一趟。
毛主席脱险后,曾在当地农民陈兴的帮助下,在吴家祠堂住了一夜(中红网 江山摄)
5个团丁押着他们向团防局走去,毛泽东由于连日赶路,本来脚就走痛了,这时干脆一瘸一拐地走得很慢。潘心源和周克明、刘建中有意加快步伐,一行人便拉成两节,只剩下一个矮个子团丁押着毛泽东。那时候,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达到顶点,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嫌疑分子被处死。显然,那些民团也会奉命把毛泽东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此时,毛泽东边走边想:如果到团防局去,肯定要露出破绽,不如设法趁早逃脱。他一边同团丁闲聊,一边盘算如何脱险。恰好,押解他的团丁中有一人是湘潭人,同毛主席是老乡,而且他们是雇佣兵。毛泽东就同他们说,枪毙了他对他们也没有好处,不如给他们几块钱买点酒喝,把他释放。押送他的人后来同意释放他了,但负责的队长却不允许,因此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他用手碰了碰衣袋里的十几块银元,筹划了一个计谋。
当他们来到一岔路口时,终于找到了机会。此处属于铜浏交界地,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于是,毛泽东急中生智,猛然抓出一把银元往路边一甩,自己便往左一拐朝山上跑去。团丁以为是毛泽东使用暗器,等回过神来才发现是银洋洒地,忙跑上去捡。直到发现毛泽东往山上跑,才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毛泽东利用一个拐弯处,跳进路边的水沟里,借着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民团搜索的枪口,已经几次在他头上拨动着野草,但终没有发现他,最后民团悻悻地撤了。
位于吴家祠堂内的毛主席住室(中红网 江山摄)
毛泽东满身污泥地悄悄爬上水沟。脚一沾地,立即有一股钻心疼痛。一屁股坐下来,扳起脚板一看,这才知道鞋子跑丢了,脚板上扎上了荆棘,又打起了血泡。经塘水长时间一泡,又红又肿,一沾地,痛得直钻心。他抬头望了望四周,只见半轮明月照在水塘边,显得非常宁静,鞋子不知什么时候丢了,便走上岸来,干脆在脚上涂满泥巴,好像是当地农民刚从田里劳动回来一样。
毛泽东不识到铜鼓的路径,他光着脚登上高坡,四处张望,不见人影。眼看天色渐晚,只好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当他来到一处叫月形湾的地方,遇到了一位打柴人。毛泽东便上前打招呼:“老乡,到铜鼓去怎么走呀?”打柴人上下打量着光着脚、像个农民模样的毛泽东,便回答说:“这一带叫月形湾,已经是铜鼓境内了,前面翻进山,不要多久就可以到排埠,从排埠到县城只有20来里路,住一夜再走吧。”打柴人领着毛泽东一路走一路谈。当谈到农民协会时,毛泽东问:“老表,你们这里办了农民协会吗?”打柴人说:“办了,蛮热闹哩,但现在解散了…”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我的钱都被人抢走了,剩下这两块钱,请你帮我买一双鞋,一把伞,搞一些吃的。”打柴人把毛泽东领到自己家中,煮了一顿薯丝饭,还特意多加了些大米,把家里仅有的菜做了几道,热情款待了毛泽东,并为毛泽东买了一双草鞋。吃完饭后,打柴人把毛泽东安排在吴家祠堂住了一夜。
这个为毛泽东带路的人名叫陈帷德,又名陈九兴,是江西铜鼓纸业工会的会员,后来他还参加过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当时,他正从山上打了一担柴路过,遇见了刚刚从反动民团处脱险躲在山上的毛泽东。第二天,陈九兴领着毛泽东一直走到了一个叫交车岭的路口,那儿有一条可以通往毛泽东要去的铜鼓县城的直路。分手时,毛泽东又一次询问他的姓名,但当时陈九兴因不认识毛泽东,故仍不肯讲。直到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派人打听,才知道陈九兴的情况。解放后,毛泽东不忘旧情,还给陈九兴写过信,称陈是“救命恩人”。
景区中央,建起了高大的毛泽东铜像,供游人瞻仰(中红网 江山摄)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一尊农民打扮的毛主席铜像,高高矗立;周围一栋栋农居,错落有致;当年毛主席曾住过的吴家祠,如今已经修复……参观者络绎不绝,传颂着这动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