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由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和中共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工委联合主办的红色讲堂走进太湖湾报告会,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太湖湾举行。图为报告会现场。(中红网布铁威摄)
2017年4月6日,由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和中共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工委联合主办的红色讲堂走进太湖湾报告会,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太湖湾举行。自左至右:车勤峰、刘纪春、陈人康、石小庆、江山。(中红网布铁威摄)
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纪工委书记车勤峰致欢迎词。(中红网布铁威摄)
刘纪春在讲述毛主席为人处事,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故事。(中红网布铁威摄)
陈人康在讲述父亲陈士榘上将的革命事迹。(中红网布铁威摄)
石小庆在讲述毛主席和老红军张思德的交往,及《为人民服务》一文诞生的故事。(中红网布铁威摄)
红色讲堂走进太湖湾报告会现场。(中红网布铁威摄)
刘纪春(右)、石小庆(左)代表中红网向中共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工委赠送红色书籍。(红色图库)
陈人康(右)代表中红网,向中共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工委赠送书法作品。(中红网布铁威摄)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左)向中共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工委赠送红色书籍。(中红网布铁威摄)
参会人员与主讲嘉宾合影留念。(中红网布铁威摄)
参会人员与主讲嘉宾合影留念。(中红网布铁威摄)
中红网江苏武进2017年4月6日电(江山、布铁威)
“一切为了群众,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
由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和中共江苏省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工委联合主办的红色讲堂走进太湖湾报告会,今天上午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太湖湾举行。毛主席警卫一中队分队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教育片部制片主任刘纪春,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先后担任过警卫员和勤务员的石国瑞之子石小庆,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纪工委书记车勤峰,管委会副主任薛锋、张亚良,党工委委员吴小杰,以及度假区工委和管委会、中华孝道园景区的党员和青年参加了报告会。
车勤峰书记首先致欢迎词,他说,为了贯彻落实中办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引导广大党员按照“四讲四有”标准,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今天我们组织机关支部全体党员和基层支部入党积极分子举行“追忆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专题党课学习活动。他强调,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一直是我们倡导的。今天,刘纪春、陈人康、石小庆前来讲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经受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刘纪春:毛主席为人处事,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一位作报告的,是毛主席警卫一中队分队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教育片部制片主任刘纪春。刘老1941年生,1957年参军,1958年底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1968年底调到八一制片厂工作,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整整十年时间。多年来,他多次深入基层,免费给大家讲述毛主席的故事。
刘纪春说,1957年12月26日,恰好是毛主席64岁生日。说来也巧,12月26日这一天我被批准入伍,也是一种缘分。入伍后我进入中央警卫团,担任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长达10年之久。毛主席住处有一个小菜园,作为警卫员,我就在这个小菜园旁站岗。小菜园里面种着辣椒、苦瓜、空心菜等,后来又种了草莓。毛主席经常到小菜园散步。毛主席不愿给任何人带来压力,所以出来散步时,看到警卫员换了新面孔,会主动和警卫员聊天。我按照老同志传授的经验,没有表现出紧张的样子,毛主席就主动走过来和我聊天。毛主席特别平易近人,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更是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人生大事,我的婚姻大事主席可没少操心。
刘纪春在讲到毛主席严格要求子女方面的故事时说,毛主席对他的孩子是严格要求的,他们必须和普通劳动人民一样生活,而不准搞特权。2007年3月毛岸青逝世,我与毛岸青有很深的感情,他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人,没有领导干部架子,从来不谋私利。毛主席的孩子艰苦朴素,衣服上到处打着补丁。毛主席不许子女吃小灶,除了逢年过节,几个孩子不能和主席一起吃饭,必须和工人们吃一样的伙食。这些说到容易做到难,让子女诚心诚意的去遵守就更难了。但他们是毛泽东的孩子,他们能做到。当时中央领导也只有毛主席做到了这一点。
陈人康:毛主席在发展我父亲入党时问他为什么要加入,体现了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初心
第二位作报告的,是陈士榘上将的儿子陈人康,他也是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红军研究会宣联副组长、八路军研究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理事、长征干部学院客座教授。他在现场投影屏幕上,播放了红色视频《陈士榘上将――永远跟着毛主席》,讲述了他父亲当年由毛主席介绍入党时,毛主席问他父亲为什么要入党?生动地反映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陈人康从三湾改编时父亲所面临的历史抉择讲起,讲了好几个关于父亲如何跟着毛主席干革命的故事。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刚刚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部队,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有6位同志郑重地举起右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宣读誓词,陈士榘就是其中的一员。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将不足千人的部队,带到了井冈山脚下的三湾村。由于失败,军心动摇,毛泽东决定在此整编,让意志不坚定的分子(包括师长、团长)自愿离队,将剩下的人编成一个团、七个连,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而我父亲陈士榘,就是被毛泽东当时亲自发展的第一批工农骨干党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七百颗火种,在22年后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国,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父亲指挥解放军8兵团,占领国民党首都南京,将红旗插上总统府!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当年从三湾走出的老一辈,虽然都已离我们而去,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说到这儿,陈人康激动地摸了摸自己的胸口,好像自己也感受到了父亲接受毛泽东发展党员时,充满理想主义气息的场景一样。
陈人康在介绍父亲担任工程兵司令的经历时说,关于两弹基地建设的情况,我想特别讲一下,从1958年8月份,到1964年的9月,有近10万特种工程兵的部队在没有人烟的西北戈壁滩白手起家,建起了我国的导弹发射基地和核试验基地。因为他们忘我的工作劳动,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是共和国两弹基地的奠基者、建设者。可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年代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支队伍默默的开进去,开到戈壁滩,又默默的撤出来,后来又被撤销,所以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几乎没有人提到过,包括现在。在当代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只知道两弹研制的科技工作者和实验基地的发射部队,国防科工委。而当年的代号为“7169”特种工程部队似乎被人们淡忘了。似乎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这支部队的司令兼政委,我父亲生前一直怀有内疚感,对“7169”这支共和国最特殊,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部队宣传太少了,10万大军都成了无名的英雄。
陈人康还介绍了父亲“清水祝华诞”的故事。他说,父亲86岁生日时,已预感到这可能是他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不少老同志要为他摆几桌宴席,有关部门也同意这样搞。父亲却坚持要发扬长征路上一碗野菜互相让着吃的精神,让工作人员送来一坛清水,算是过了个生日。这充分表现了父亲“功高不享分外福,病榻犹怀报国情”的高尚情操,充分体现了父亲等老一辈革命家“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的优秀品质。
石小庆:毛主席和老红军张思德的交往,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三位作报告的,是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先后担任过警卫员和勤务员的石国瑞的儿子石小庆。石国瑞年高九旬,行动不便,不能前来,特派石小庆前来讲课。十几年来,石小庆遵照他父亲的嘱托,多次深入陕北,沿着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行军路线的四十多个村庄,进行考察、调研和采访,写下了数十万字的笔记。
石小庆介绍了张思德的情况。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穷的农家。出生后父母早逝,他成了孤儿,在亲戚的帮助下活了下来。五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割草、干杂活,养活自己。1933年12月,18岁的张思德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不久加入了共青团。1935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1940年,他被调到中共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任班长。因表现出色,于1942年2月,调到毛主席警卫班,做了一名毛主席的警卫战士。张思德身高一米七五,在毛主席的警卫班里,他是两个个子最高的战士之一,另一个是王美柱。他体格健壮,稍微有点瘦,长脸,短发,下巴稍长。他话语不多,性格温和,是个很知足的人。二十七八岁了,警卫班里几个陕北籍的战士开他的玩笑,说要在陕北给他找个婆姨,他就脸红。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石小庆讲了一个张思德是个干农活好手的故事。警卫班和毛主席在枣园大门外西川河边有一片自己种的菜地。当时的生产任务,其中有一项是每人每年交给厨房三百六十五斤蔬菜。张思德在完成警卫和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后,总在菜地里忙,他把厕所里的粪便挑到菜地里浇地,总能看到他在菜地里满手满脚泥地忙着。张思德种的菜长得最好,尤其是西红柿、茄子、黄瓜、扁豆等收的最多。到了丰收季节时,除每天交到厨房里的(记上账)外,还可以剩下大量的蔬菜,警卫班就把这些蔬菜挑到延安的新市场卖掉,换成钱交给班长记上账,用这些钱折算成小米上交,以此完成每年的生产任务。当每天要挑到新市场去卖的蔬菜较多(在百斤以上)时,就由体力强壮的张思德挑着担子去新市场卖掉。同时,毛主席警卫班经常抽出人员帮助周围村里的军烈属老乡干农活,以解决他们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周围的老乡与毛主席警卫班很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