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江山(新华社高级记者,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总编辑)>>正文
从千年孝子寺“蓼莪禅寺”到中国最大孝道文化主题公园“中华孝道园”(组图)
2012-10-06 01:43:44
作者:江山、徐敏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位于江苏武进太湖之畔的蓼莪禅寺,始建于东晋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系江南千年名刹、千年孝子寺。(中红网刘建中摄)

依托蓼莪禅寺兴建的中华孝道园,是一颗镶嵌于太湖之滨的璀璨明珠。图为孝道园大门。(中红网徐敏峰摄)

树立在中华孝道园大门一侧的景点示意图。(中红网江华摄)

    中红网江苏武进2012年10月5日电(江山、徐敏峰)
    刚于上个月开园的中国目前最大的弘扬孝道文化主题公园——中华孝道园,位于江苏武进的太湖之畔。在孝道园的中心,有一座蓼莪禅寺。它始建于东晋年间,为纪念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闻雷泣墓的王裒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江南千年名刹、千年孝子寺。
    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今山东昌乐东南)。他大约生于魏嘉平五年(东关战役的第二年),即公元253年的农历九月十七日;大约卒于西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匈奴人第三次围攻洛阳之后;享年大约五十八岁。
    王裒自小就立有良好操行,用礼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他身高八尺四寸,雄姿英发,声音清亮,谈吐文雅,博学多才,为人厚道,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一位人才。
    王裒一家三代高风亮节,满门忠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情操高尚、品行端正、崇尚孝道的人。
   
    爷爷王修是名士
   
    王修在汉末曾任高密令胶东(即墨)令,他的孝廉之举深得当时北海相孔融的赏识,继随袁谭为治中从事别驾。
    袁谭因不听王修忠告,被其弟袁尚打败,遂向曹操求救。当曹操帮其打败袁尚后,复又叛曹。曹操大怒,将袁谭杀死,割下首级命军士看守,并示意:“敢有哭谭者,戮其妻小!”
    这时,王修正在外地运粮,闻讯急率数十人赶回求见曹操,并乞求收葬袁的尸首。曹操故不作声以观察王修。王修很悲伤地哭着哀求说:“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对他这种大义凛然的高尚行为大加赞赏。尤其当看到袁尚部下的官员们存积的家产数以万计,而惟有王修家仅有粮食不满十斗,另有几箱书卷,曹操更是赞叹不已:“士不妄有名。”
    王修遂被曹操任命为司空椽,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后又升任为大司农郎中令,位列九卿。
    在魏国是个名士的王修,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居乱世而能洁身自好,至今为世人所称道。

    父亲王仪遭冤杀

    王裒的父亲王仪,自幼习武,才智过人,生性耿烈,高亮雅直,曾在曹操的魏国担任司马。
    曹魏嘉平四年,此时司马懿已去世,其长子司马师担任了魏国大将军,二儿子司马昭担任了都督。司马师接受镇东将军诸葛诞的提议,决定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从东西两个方向讨伐东吴。西线有王昶、母丘俭负责前线指挥,分别向南郡(今湖北江陵)、武昌(今湖北鄂州)进击。东线由诸葛诞、胡遵任前线指挥,指挥七万人攻打东关(今安徽巢湖东南) ,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关战役”。
    当时,诸葛诞、胡遵指挥的魏军在东线虽然占领了巢湖上的长堤,但因吴军城墙高峻,久攻不下,未能取得胜利。尤其是在吴国的四万援军到来后,轻敌受袭,又惊慌散走。由于争渡浮桥,桥被压断,淹亡和互相践踏而死伤者众多,损伤数万,损失军资器具牛马更是不计其数,不得不败退。在西线担任进攻江陵和武昌任务的王昶、母丘俭,听到东线作战失利,也立即烧营退军。在这次“东关战役”中担任东线总帅和都督的司马昭,由于不能有效地指挥而导致了失败,负有领导责任,不仅被撤职免去都督,还被剥夺了爵位。
    事后,司马昭专门召集文武大臣,要追究战败责任。众大臣一听要追究战败责任,顿时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站出来说话,都怕招灾惹祸。只有担任司马昭幕僚与司马的王仪临危不惧,一身浩然正气地站了出来,眼睛死死地盯着司马昭,直言不讳地说道:“依末将看来,大将军应负东关之败的主要责任。”
    众大臣听后,都替王仪捏了一把冷汗。虽然大家知道王仪说的是实话,但司马昭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替王仪说话。司马昭本来就因为战败无处发火,便冲着王仪大怒道:“你等无用之辈胸无一计良策,手无缚鸡之力,战胜了你们都有功劳,战败了错全在于我,我看你们才是战败的祸首!来人哪,将王仪拉出帐外斩首示众!”卫兵立即拥了上来,架着面不改色的王仪朝外走。王仪扭回头来,向着司马昭冷笑。
    可怜,忠心耿耿的王仪,就这样被嫁罪屈杀,冤死在刀下。

    每天痛哭父亲墓

    王仪死后数月,作为遗腹子的王裒,呱呱坠地了。
    王裒从小才思敏捷,非常聪明,而且极其孝顺。
    长大成人后,王裒知道了父亲去世的经过,不禁痛父屈死,决然负父遗骨,从河南洛阳携母返回原籍山东昌乐。
    当时,王裒母子俩投奔了当年父亲的一位好友、华岩寺住持老和尚。在老和尚的帮助下,王裒安葬了父亲的遗骨。
    王裒因为常常思念父亲而痛哭不已,于是干脆在父亲的坟墓旁搭建了一间草屋,长年在这里守墓。每天,王裒都要到父亲的墓前痛哭流涕,诉说父亲的忠诚和冤屈,怒斥司马昭的滔天大罪,哭说自己一定要为父报仇雪耻。
    王裒从春哭到夏,又从秋哭到冬,一年四季抱着一棵树在痛哭流涕,一边哭还一边拍打着这棵树。泪水流到了树根,树叶落了,树枝枯了,人们就把这棵树叫做“孝子树”。王裒哭得眼泪干了,身子瘦了。直哭得江河同他一起呜咽,直哭得天地同他一起流泪。
    王裒还立志“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那是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灭魏称晋,大赦天下,论功行赏。他发现王仪之死确属冤案,便下诏“平反”,并诏令王裒承袭父爵。然而,时来运转的王裒却痛父非命,“三征七辟”也不理会。所谓“征”,就是朝廷的“诏召”;所谓“辟”,就是公府及州郡的“召聘”。他不但不理会,甚至连居家坐位的方向都加以选择,一定避免“西向而坐”,即永不面向西边而坐,因为晋朝的首都洛阳在他家的西面,以示自己永不仕于晋的不臣之心。

    百依百顺为母亲

    王裒为父亲守墓整整一年。依照他的想法,还要继续守下去,至少也要守上三年。
    可白发苍苍的母亲,担心这样下去会使儿子的身体伤害,因此一步一颤地拄着拐杖来到了墓地。母亲对泪迹未干的儿子深情地说:“裒儿,你父亲假若地下有知,他一定会得到莫大的慰悦。儿啊,快跟老娘回家吧!”王裒这才想起年迈的老母年龄已越来越大,需要自己来赡养,光守墓而不侍奉老母这不是不孝吗?因此在坟地叩拜后,就搀扶着腿脚已不灵便的母亲回家了。
    随着父亲的惨死,王裒家里就开始败落了。当他们回到山东昌乐老家时,家中已是既无余粮,也无分文。华岩寺的住持老和尚见此情景,对故友后人特别怜悯.就拨了几亩“僧地”给王裒母子耕种。
    王裒面对家中窘迫,既未唉声,也未叹气,除了激起他对司马氏的仇恨外,也激发了他重振家业的雄心壮志。
    王裒与母亲相依为命,辛勤耕种,以此糊口谋生。他根据天象预测天气的变化,在天灾来临之前作好防范,并告知百姓,使肆虐的狂风暴雨无法发威。白天,王裒在地里干活,肯出力气,和老天爷比试高低。他把斗笠戴在头上,把草绳缠在身上,脱掉鞋袜光脚走在田间地头。有时扛着锄头,有时拿着镰刀,到什么节令干什么活,从来不误农时。夜晚,王裒回到家里,尽力服侍老母,嘘寒问暖,洗脚搓背。即使夜半时分,只要母亲一呻吟,他准能听得到,赶紧跑来问讯,要不就去请来医生。
    王裒只种够母子二人口粮的地,只养够母子二人穿衣的桑蚕,其余的地全部让给地少的人去种,从来也不积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裒越来越孝顺日渐衰老的母亲,生怕没有机会侍奉老母。
   
    教授《蓼莪》泪如雨
   
    华岩寺的住持老和尚见王裒孝敬父母,为人正气,学识渊博,就利用寺庙厢房办起学堂,让王裒教授。这样,王裒白天耕田种地,晚上可以教书,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求知若渴的农家子弟。他不论贫富,一律不收学子们的学费。
    王裒从来不允许别人替他在地里干活。有的乡亲和学子们看到他又要耕田又要教学十分辛苦,都想帮他一点忙,结果都被他婉言拒绝了。有的学子在夜阑人静时,悄悄地把自家的庄稼运到老师的麦场。王裒一看粮食比先前多了,就把余出来的那一部分放置在另一边,还让学子们拿回去。一位旧友托人给他送来钱物,他分文不取,一件不要,通通原封不动地让来人带了回去,并让来人带去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信,除表示感谢外,还表明了自己对此的看法和一贯的主张。
    王裒的一个学子被县衙抓去服劳役,请求他给县令写封信说情。王裒对自己的学子开诚布公地说:“你的学问不足以保护自我,我的德行也很浅薄不足以庇荫你,写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况且我已经四十年不执笔了。”说完,王裒徒步挑着干粮,让儿子背着盐、豉和草鞋,送这位服劳役的学子到县衙。随同王裒来的学子和民众有千余人,安丘县县令以为王裒带着学子们来拜访自己了,于是穿好官服出来迎接。王裒却走到衙门口,弯腰而后站直说:“我的弟子来县里服役,所以来送别。”然后拉着这个学子的手,挥泪而别。县令看到王裒名声太大了,立马决定让步,放了这位学子。全县的人都把这个事当作羞耻。
    一到农闲时节,王裒就给学子们教知识、讲道理。王裒这么孝顺,所以每当他授课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总是悲痛难忍,哽噎地说不出话来,每每还泪如雨下,以至于没有办法继续教授学生。他的学子们担心自己的老师哀伤过度,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在王裒面前读过《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句,后来干脆就把《诗经·小雅》中的《蓼莪》一篇给废止了。由于王裒教书育人,德操高尚,在营陵故里名声甚佳,被推崇为“孝廉”。
    从古至今,研读《诗经·小雅·蓼莪》者,多引王裒事。朱熹《诗集传》在《蓼莪》篇言:“晋王裒以父死非罪,每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受业者为废此篇,诗之感人如此。”近人编《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对《诗经·小雅·蓼莪》诗言:“……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见,王裒孝行在我国“孝历史”上受到前贤和孝子的推崇,多有赞美、颂扬之辞。

    “闻雷泣墓”护母亲

    相传,王裒的母亲生来胆小,对雷声更是恐惧得不得了,一见电闪雷鸣,就吓得缩作一团,脸色苍白。为了让母亲不受惊吓,王裒不等雷声响起,便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急急忙忙地跑到母亲身边,用身体遮挡住母亲的视线,用双手捂住母亲的耳朵,不让母亲受到惊吓。
    这时已到西晋永嘉末年,司马氏骨肉相残,加上“八王之乱”,朝廷风雨飘摇。北边的匈奴新建了“汉朝”,先后称帝的刘渊、刘聪父子以及大将刘曜,打着为老亲家汉朝复仇的幌子,妄图夺取中原,先后三征洛阳。公元311年,攻陷洛阳,匈奴人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了。
    为了保全母亲和族人的性命,王裒率宗亲族人开始移居江南。因路途劳顿,王裒的母亲不幸病逝于山东与安徽交界的闾山脚下。王裒将母亲埋藏在山林中一处寂静的地方。
    料理完丧事后,王裒本该与族人一道继续南迁。但王裒却立屋在母亲墓侧,旦夕至墓前跪拜,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
    只要看见天上乌云翻滚,特别是电闪雷鸣时,王裒便立马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箭一般地飞奔到母亲的坟地,用身体护住坟墓,跪请老天爷不要打闪响雷,吓唬母亲。
    有一天,乌云布满了天空,王裒急忙向母亲坟地跑去。轰隆隆一声雷响,仿佛地动山摇,他的耳朵被震得嗡嗡直响,仍不顾一切地冲上坟墓,用身体尽力遮挡,痛声哭道:“母亲莫害怕,儿王裒在这里陪您。”
    王裒的哭喊声在这寂静的山林里传得很远,很远……其孝行感天动地。

    精忠报国尽大孝

    王裒的孝道理念与行为不仅表现在对待父母上,而且在其它各个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国家尽到了大孝。
    据《晉書·列傳第五十八 孝友傳》记载,王裒怀有志向,交友谨慎。同乡中有个叫管彦的人,年少时就有才气但还没有出名,那时就王裒独自认为他必定会飞黄腾达,抬举他与他友善。两家各自刚生下男孩女孩的时候,就互相许婚。管彦后来担任西夷校尉,死了以后安葬在洛阳。王裒知道后,却改变了嫁他女儿的初衷。管彦的弟弟管馥就这件事问他,他说:“我的志向浅薄,只是想守在山野。昔日姐妹出嫁都很远,连她们吉凶的信息都断绝了,每每我都用这来自我警示。现在你哥哥的儿子把父亲安葬在洛阳。这样就是京城附近的人了,这怎么是我当初想结两家百年之好的本意呢?”管馥说:“我的嫂子是齐地的人,要回临淄。”王裒说:“哪有把父亲葬在河南而跟随母亲回齐地的道理。像这样的用意,还讲什么成婚!”
    北海人邴春贫寒困苦独自居住,背着书箱游学,乡里人都认为他又将是一个邴原式的人才。而王裒却认为邴春这个人阴险狭隘而且爱慕虚名,最后必定不能成材。后来邴春果然没有德行,学业也没有完成,有见识的人就用这来归罪于他。而王裒始终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期望它归于善道,没有必要用自己可以做到的,来责备别人不能做到。
    西晋永嘉末年,匈奴人攻陷洛阳。当时,匈奴人听说王裒与西晋司马氏有杀父之仇,便邀其入朝协理朝政。但王裒以社稷为重,不愿与外族贼寇为伍,便严辞拒绝了。
    为了避祸,王裒安排堂弟王导等数百族人往南迁徙,自己却留下来为母亲守墓。王导劝王裒也一道南迁,被王裒拒绝了。但王裒将所有事一一都做了安排:嘱咐王导挑选精壮后生继续南下,同时招募义兵组成勤王之师,以北上抗击匈奴。他这样跟王导说:“我虽与司马氏一家有杀父之仇,但现在外族入侵,生灵涂炭,抗敌当先。我因有热孝在身,不能与你前往,诸位兄弟请受我一拜。”
    正因为有王裒的此番安排,司马睿在王导等族人的协助下,抵挡住了匈奴的南侵,并于公元317年(建武元年),建都于南京,史称“东晋”。当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就是王导等族人,马就是司马氏。
    匈奴人为了得到王裒的相助,派兵一路寻找。经多方打听,得知王裒并未南逃,而是留在闾山脚下为母亲守墓尽孝,又追到了闾山。面对强敌的屠刀,王裒仍然不从,结果被匈奴人无情地杀害于闾山脚下。
    消息传出,世人悲叹:匈奴人杀的是天下的大孝子,灭的是大孝之门啊!

    孝行事迹流传广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王裒对国家和父母尽孝道的事迹,感动着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家乡山东昌乐的人民感念其孝心,修建了王裒墓及墓院,栽松植柏,树碑立传, 香火日盛,百里闻名。
    据《昌乐县续志•古迹志》载:“魏孝子王裒墓,在县治东南五十五里之马宋集迤东八里。”即位于如今的山东省淄博市昌乐县城东南30公里的营丘镇王裒院村,在省道胶王路北,西距镇住地马宋5公里。该村原名桃花村,因临近王裒墓院,王裒墓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七日(王裒生日)两次香火会,影响深远,景况壮观。日久,桃花村名渐隐,王裒院之名益显,遂改名为王裒院村。现在,王裒院村村西的王裒墓,巍然突立,墓前至今立着明成化二年“魏孝子王裒之墓”碑。墓院两侧另有碑记六方,周围有柏树、国槐、白杨等树,院貌朴素、宽阔、宁穆,望之令人肃然起敬。
    王裒为父母守孝的事迹,后来广为流传。唐初,在唐太宗李世民钦定并亲自撰写的《晋书》中,将王裒事作传,列入孝友篇。开元七年,唐玄宗又将其收入《孝经》一书,与易、诗、书、礼、春秋、周礼、仪礼、公羊、谷梁、论语、尔雅、孟子并称为《十三经》,被儒家奉为经典、必读之书。
    元朝郭居敬在著“二十四孝”一书时,将王裒的“闻雷泣墓”收入其中,遂成孝子典范,以教后人。他是这样记述和歌颂的:
    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惧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日:“裒在此,母勿惧。”及洛阳倾覆,亲族翻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遂为贼所害。隐居教授,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至废《蓼莪》之篇。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到了明朝,《嘉靖青州府志》将其载入孝友篇。清大臣、著名学者张之洞将王修与王裒祖孙二人,收在其著作《百孝图》一书中,并赞王裒:孝子和烈士兼而有之。
    后来,《二十四孝诗图》、《二十四孝图》、《三十六孝》、《百孝图》等,都将王裒守孝的事迹编写进去,或制成年画挂历大量出版发行。鲁讯在《朝花夕拾》中,也有“二十四孝”之说。新中国成立后,王裒的传说还入选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王裒及二十四孝故事不但全国流传,连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乃至英、法、美等国都有译本,可以说传遍了全世界。

    托梦王导建祠堂

    相传,在东晋具有特殊地位与威望的王氏族人,为了不忘先辈的遗训,缅怀、传颂其孝行,商议要为王裒建立祠堂。那么建于何处呢?日思夜想的王导,有一天忽然受到王裒托梦,希望将其祠堂建于“震泽”之旁。古代“震泽”即今天的太湖。于是,王氏族人便邀请风水师在太湖边上寻找风水宝地以建立祠堂。他们来到如今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百渎村岭南东湾的太湖边上,发现了这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便询问当地的樵夫“这是什么地方”。樵夫回答说是“黄婆岭”。当时在吴语地区,“王”和“黄”不分,所以王氏族人误以为是“王裒岭”,想必此乃天意,遂在黄婆岭下建了王裒祠堂,以怀念和传承王裒的孝心,并将所居之岭呼之为“王裒岭”。
    王裒的孝行感染了附近的江南民众,大家常来祭拜。随着香火的旺盛,渐渐由祠堂演变成了“庵”。因王裒生前喜欢《诗经•小雅》中的《蓼莪》篇,祠堂后来就更名为“蓼莪庵”,最后又改名为“蓼莪禅寺”。蓼莪禅寺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唯一的孝子祠,这是因为“二十四孝”中,仅有闻雷泣墓的王裒被后人立祠纪念,而“二十四孝”又是中国人公认的最孝敬父母亲人的典范。
    如今,该寺左侧还有王裒的衣冠冢墓,旁有古松双桂,均为数百年的古树。寺内多有名人题咏。墓前有邑令王公元烜为建碑铭:“晋孝子王裒之墓。”离井不远,有一巨大石碑,碑文依稀可辨,为清户部尚书江阴张有誉所撰的《蓼莪禅寺碑记》:“蓼莪寺者,武进新塘乡之东偏山谷中之古刹也。前临震泽(即太湖),后枕梅堂。湖中七十二峰拱其南,锡(即无锡)之闾山、杨山、九龙(山)绕其北,水秀山明,幽奇旷远,形胜甲于一邑。”据说,寺内原有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解元苏州祝允明(号枝山)手书的“无事山家”匾额一块,有清宣统二年的“重修蓼莪禅寺碑记”一块。

在中华孝道园大门外广场的地面上,刻印着“天地欢喜”四个大字。(中红网江华摄)

进入中华孝道园便是蓼莪源,一弘清水从太湖石摞起来的假山上源源不断地流下来。(中红网江华摄)

思恩广场的净瓶高高矗立,四周喷泉奔涌。(中红网江华摄)

净瓶水净手,可息烦恼、得清凉。(中红网江华摄)

净澄湖采用“一池三岛”的格局,林木婆娑,竹影淖淖。(中红网徐敏峰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二届中国红军节举行大型文艺演出《长征·永恒的记忆》(组图)
·下一篇:中华孝道园里有座江南第一石窟——三世观音(组图)
·只保护不开发使春秋淹城遗址成为武进之肺(组图)
·“乡村迪士尼”佳农探趣休闲生态园在江苏武进开园(组图)
·中华孝道文化研究院共建工作推进会在中华孝道园举行(组图)
·江山:中华孝道文化研究院共建工作推进会在中华孝道园举行(组图)
·林俊杰见面会在常州嬉戏谷举行(组图)
·2014花都水城•浪漫武进旅游节暨嬉戏谷二期嬉戏海开园仪式在太湖湾举行(组图)
·邯郸馆陶有座抗日烈士范筑先将军纪念馆(组图)
·江山:邯郸馆陶有座抗日烈士范筑先将军纪念馆(组图)
·女红军邓六金一生走过的六个“金”步(组图)
·周秉德等领袖后代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福建行”旅行团来我馆参观交流
特稿:仰望中条(图)
王放: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周恩来风采》摄影展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开展(图)
文艺表演进军营 唱响军民鱼水情(图)
我带砳砳逛南京(组图)
请给有碍观瞻的景观“理理发”(组图)
陈诗颖: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