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新村,成为引导国统区人民在黑暗中追求真理的一盏明灯。在极其艰苦、异常复杂的环境中,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发动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同志在江苏生活、战斗的经历,永远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一个爱祖国的人,肯定热爱他的家乡。”他离开家乡后,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求知探索中,投入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日夜操劳,再也没有回到过运河之畔的淮安故里,但江苏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乡亲的冷暖安危,始终牵挂在他的心头。
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经常参与策划、给予具体指导。南京解放之初,他就多次对建设新南京作出批示,提出待苏南、苏北两区合并时,将省会仍设在南京,并对发展文化、兴办大学、建设工厂等作出了指示,要求中财委在拟定整个计划时加以研究,这些远见卓识为南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时刻挂念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听取家乡干部汇报时,总是详细地询问每个细节,希望他们讲实话,实事求是,切实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搞好家乡的建设。他一再叮嘱淮安的同志,要结合实际发展农业,农业上去后可以发展工业;办农业,要抓好农田水利,配套搞好河网化,能排能灌;要抓好农作物改制,步子一定要稳,不能冒进,旱改水是方向,但也要因地制宜。
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家乡的治淮工程,对淮河流域的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亲自关心和筹划。江苏全境解放后,他就和毛泽东主席联名发出电报,强调我们党对在革命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苏北人民所遭受的水灾苦难,负有拯救的严重责任。他动情地说:“苏北人民在战争期间,响应党的号召,上去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出了那么多烈士,今天我们应该支援他们。”他指示苏北区党委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积极兴修水利,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他广泛听取水利专家的各种意见,进行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订全面治理淮河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和“三省共保,三省一齐动手”的团结治淮原则,解决了治淮工作中蓄洪与泄洪、上游与下游、远期与近期、除害与兴利等问题。他科学决策,先后批准导沂整沭工程、苏北灌溉总渠、开挖淮沭新河、整治大运河、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等一系列治淮大型骨干工程的建设,努力根治淮河水患,保障苏北人民的幸福安宁。
周恩来同志始终关爱家乡百姓,既有乡情、又讲原则。他经常向去北京的亲属询问,家乡百姓能否吃得饱、穿得暖,吃到大米的百姓多不多,乡下有没有人家盖新房。他关心家乡,却不用感情代替政策,从不利用手中权力给家乡任何特殊照顾。他谆谆教诲家乡干部不能背离党的传统作风,办事情要顾全大局、全国一盘棋,不要只想着自己那块小天地,不要有丝毫特殊化思想,要靠家乡人民的聪明才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他把自己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深深熔铸在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中,真正是爱在高处、情在深处。
周恩来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再三强调对故居处理“三项不准”的规定,告诫家乡亲属不准要求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在得知家乡对行将坍塌的房舍进行了简单维修后,立即明确要求当时的淮安县委今后不得再作维修,并用自己的工资支付了这笔维修费。他要求腾出自家的祖坟用地,交给集体耕种。家乡同志捎给他一些土特产,他支付了很高的费用,并专门给淮安县委写信,附上《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