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亩数,村子的贫困情况如何,村与村之间有多远的距离,地势地形情况如何等等。每天出发前,曾志都召集直属队宣传员,按照表的内容布置调查,宣传员随尖兵走在队伍最前面,一面调查,一面写标语,一到宿营地,宣传员马上把调查情形记下来,集中时口头上讲一讲,然后曾志把宣传员记下来的和口头上讲的,每天到宿营地向毛泽东汇报。有时毛泽东还当面交待明天行军途中还应调查了解的事情。如果部队在一个地方驻扎两、三天,工农运动委员会的同志和连队宣传员,则要分头到群众中去做调查,访贫问苦。先到房屋最破旧的家庭去访问、宣传,首先了解村子里最富最坏的是谁,最苦最穷的是谁,了解气候、年成,了解租佃、借贷、买卖、流通等情况,把了解到的情况和做了什么群众工作,都向毛泽东汇报。除了打仗,每走一程,就要调查了解一程。毛泽东还创造性地将调查研究应用于红军游击战术之中,把调查同宣传工作、打土豪、筹款列为红军的重要任务。“游击部队到达某地之后,第一步必须做调查工作,这样才可以使红军不会不顾环境而是凭主观决定自己的政策,”调查的内容大至阶级分化与阶级比例,普及土地、房屋、财产占有状况,小如土特产品与市场物价,十分周祥。红军指战员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有趣味的工作”。毛泽东重视向报纸杂志作调查:毛泽东特别重视报纸,看报纸非常仔细,连报纸中间的小广告和寻人启事都不放过。红军每到一个有邮政的镇子,第一大任务是去邮局找报纸杂志。为了找报纸,有一次派了两个连,打进一个城里去取报纸。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大事,也可以了解一些国外大事,从中发现军阀之间的矛盾,了解军阀混战的情形,分析敌军的行动方向等。毛泽东常常把报纸看作军队行动的指南。毛泽东重视召开调查会:在转战赣南、闽西期间,毛泽东极为重视召开调查会了解情况,收集资料。1929年,毛泽东病后回到闽西特委所在地苏家坡。他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召开了很多调查会。在他住的屋檐下,放一张四方桌子,一大壶开水,几个饭碗,他分头请一些乡亲们谈话,每次人数五至六人,他请雇农、佃农,也有中农,谈种田,谈收成,谈生活,谈过去和现在对比。毛泽东要谈的,都是农民们日常很熟悉的事,你一言我一语,甲谈乙补充,商商量量,无拘无束,好像是在谈家常。毛泽东要调查的都得到了,而农民们很高兴,他们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毛泽东还找商人谈,他总是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和引导他们高高兴兴地讲。毛泽东在闽西时期召开了许多调查会,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毛泽东重视向熟悉的干部做调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期间向邓子恢、张鼎丞、古柏、曾山等熟悉当地情况的干部做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把握决策分寸。有一次,毛泽东和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在田野散步,毛泽东问邓子恢:“领导者的责任是什么?”邓子恢沉默良久。毛泽东指着田间劳动的群众笑着说:“我看领导者没啥子大不了的本事。他的任务就是为群众当好传达员,把劳苦工农的要求带到领导机关,分析研究,做出切合实际的决定,再传达到群众中去执行。”这不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完整体现吗?
二、毛泽东在闽西进行调查的概况
毛泽东在闽西的社会调查,较长时间的有七次,长到四五个月,短则十几天。涉及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根据地建设及红四军等问题。目前,毛泽东在闽西的调查已经形成材料的就有10个。包括《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闽西一大《政治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苏维埃政权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南阳会议的《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决议案。
1、1929年3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