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翰英勇就义后,郑家钧谨遵丈夫遗言:“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她一方面坚持从事革命活动,同时又含辛茹苦地把女儿抚育成人。1930年,郑家钧从长沙远赴上海,给一大户人家当佣工,因为有一手湘绣的绝活,受到雇主的欢迎。其实,郑家钧在当佣工的同时,还是一名地下交通员,主要是为上海的地下党收藏和保管文件,然后在指定的地点交给所指定的人,一切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她以惊人的勇气和胆识继承着丈夫的事业。
夏明翰夫妇为女儿取名夏赤云,意为红色的云彩,寄托了夏明翰“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永远赤化下去”的愿望。为避免被国民党反动派斩草除根,夏明翰牺牲后,郑家钧将女儿的名字改为郑忆芸(后又改为夏芸),跟随外祖母一起在乡下长大。据夏芸回忆:“从我记事开始,就经常跟着外祖母、母亲躲难,母亲推着一辆三轮车,也没有什么行李物品,也是这家住10日,那家借住半月,日子苦得很。”“记忆里,母亲总是不分白天黑夜地纺纱织布,维持家用。”抗战期间,无论是长沙市里的小吴门、高桥,还是长沙周边的东乡、望城,甚至郴州、耒阳等地,郑家钧和女儿都因避难住过。郑家钧不分白天黑夜地绣花缝衣换取微薄收入以维持生计。抗战胜利后,夏芸回到长沙,并考入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对于夏芸来说,“那时起才吃过饱饭”。1949年,夏芸考入武汉大学,仅仅读了半年书,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转入北京农业大学。此时的郑家钧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睛渐渐看不清细小的东西做不了刺绣,常年以糊纸盒为生,她清贫、低调,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夏明翰生前的战友李维汉、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次到长沙,都要去看望郑家钧,亲切地称她为“老嫂子”。夏芸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江西的赣南、宜春、九江等地工作,始终践行“淡泊名利”的人生格言。她所从事的工作大都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曾一年四季扎根深山,吃住在溶洞里,但鲜有人知道。作为夏明翰烈士的后人,退休后,夏芸深居简出,默默生活在九江市。“生活不能奢侈,我和我的子女们也没什么特殊的,他们都是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夏芸从小就教育子女要低调行事,不要因“烈士后代”感到与众不同,要凭自己的劳动去工作生活。她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后来人”的身份!
夏明翰牺牲后,除了他的妻女,还有无数中华英雄儿女踏着烈士的足迹继续前进,终于迎来革命事业的胜利。解放后,郑家钧专程到汉阳凭吊丈夫,作七律一首:“闻君就义汉江城,慷慨高歌‘主义真’。气吞山河遗篇在,血溅沙洲浩气存。白骨推波卷巨浪,丹心永照‘后来人’。喜见今朝乾坤赤,英魂含笑看朝晖。”这是她对丈夫的怀念,也是她向丈夫唱出的胜利的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