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胡锦涛十分关心全国粮食生产。9月8日至10日总书记先后到焦作、郑州等地,询民情、听民意,同基层干部群众共商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大计。(9月11日《新华网》)
胡总书记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学校社区等,看望群众,嘘寒问暖,了解民意,解决问题。在这次河南农村调研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令笔者十分感动:今年收成如何?小麦、玉米现在卖什么价?农药、化肥价格是多少?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了没有?……站在田头,胡锦涛同乡亲们唠了起来。58岁的村民赵存旺告诉总书记,现在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农民收入增加了,心情很舒畅。“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还有什么要求?”“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一位村民回答。“好,我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总书记说。
这使笔者不禁想起50年前,毛主席在广州棠下农业合作社视察时的一句话。他对各级领导干部说:我们有事一定要“多和群众商量”。50年过去了,我们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这一嘱咐,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有力推动了“把生产搞好”。从毛主席“有事多和群众商量”,到胡总书记“问计于民”,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继续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有事多和群众商量”,就是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做事情。对基层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感受并没有群众那样深切,因此在决策中就难免会出现差错。“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群众的。”近年来我们召开“两会”,温总理总要在国务院小礼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企业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意见。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总书记再次深入农村,询民情、听民意,同基层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无疑有利于加强党和改进党的领导,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深入发展。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有事多和群众商量,不仅可以集思广益,使主观与客观一致,形成正确决策,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增强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革命胜利和事业发展的源泉。再大的困难和问题,只要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的愿望、意见和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这也是衡量领导工作作风的一把重要标尺。
“群策之为无不成,群策之力无不胜”。我们的事业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事业,也是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完成的事业。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胡总书记“问计于民”,其意义可谓之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