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30日晚,复旦大学光华楼大会议室人头攒动,这些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等待着三位特殊的演讲嘉宾———曾担任过周恩来总理秘书的赵炜和卫士高振普,以及周总理的亲属周国镇。
在嘉宾的娓娓叙述中,在青年的殷殷目光中,伟人的点滴过往仿佛再现眼前———那13岁时就已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那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共产主义者,那“为人民服务而死”的好总理,正走入学子心间。
32年,为何至今不忘
赵炜老人在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身边担任秘书整整37年,这位77岁高龄的老人至今仍被总理的晚辈们亲热地唤作“赵阿姨”。她提起4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时她去新疆工作、参观,突然,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跑到她面前想与她合影,她问孩子为什么要合影,孩子说:“叔叔说你是周总理和邓奶奶的秘书,我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听到好多故事……”
算来总理离开我们已有32年,为何大家至今不忘?老人们轻声诉说,往事一件件闪回———
周总理被查出患有膀胱癌后,从1974年6月住院,直到去世总共587天,其间大小手术平均40天一次,他手中的工作却始终没有停过———谈话开会数百次,会见外宾63次。有一次为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总理伏案6个小时没有离开凳子。
周总理、邓颖超同志两人当时的工资加起来745元7角,其中四分之一收入雷打不动用来接济身边有困难的同志。总理总说:“我们给了,他们就可以不用向国家申请补贴了,可以节约国家的钱。”
桩桩件件,都是总理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台下一片安静,哲学系三年级学生小王已红了眼眶,“有的细节早已知晓,可如今再次聆听,依然感到震撼。”
更多学子含泪微笑
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追念情怀依依,感动的掌声时时响起。
周国镇老人的祖父跟总理是同一辈人,他呼周总理为“六爷爷”。对这位“六爷爷”,他的记忆里有不少“委屈”。1951年他到北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上中学,由于没受过完整现代小学教育,总理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出于关爱,未告诉总理,就私自批了个“条子”,带着他直奔当时条件很好的北师大附中,校长也欣然收下了他。可这事很快就被周总理和邓颖超知道了。批“条子”的工作人员首先挨了批,接着邓颖超跟周国镇谈心:“路要靠自己去走,不要仗着关系,那样对你没有好处。”最后,周国镇报名参加了一个民办班补习小学的算术,考上了另一所条件一般的中学。
不搞特殊化,周总理对身边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有一次,云南引种优良芒果品种获得成功,当地同志托警卫局一个小伙子给总理带回十来个。周总理和邓颖超知道后,交给警卫局同志100元芒果钱,让他连同印着“不准请客送礼”规定的文件再寄回云南。
还有一次他来上海与民主人士开会,会后留下客人吃饭。客人刚走,总理就提出,“这顿饭钱我来付”。当时“管”总理钱包的卫士高振普就为了难,为啥?没思想准备,钱没带够。总理拍板“回去后赶紧给补上”。自此总理身边就有了不成文的规矩,今后出差一定得带上300元钱的私款,一直延续到总理逝世。
点点滴滴,周总理音容宛在,更多学子含泪微笑,“周总理,您就是这样的人。”
今天,年轻人怎样缅怀?
今天,青年人以什么样的实际行动来缅怀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
答案,周国镇老人用一句话概括,“应该像周总理年少时那样度过美好的青春时代。”用信仰的巨大力量驱动学习、工作,为中华崛起一直努力到最后。
据了解,目前全国大中小学里已有200多个“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越来越多青少年通过阅读、交流走近总理,了解总理。伟人的高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