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8日,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2周年的纪念日。周总理虽然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但他那音容笑貌依然深深烙印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使人感到一代伟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伟人之魂何以如此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让人痛楚的“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正是这些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无”,才使江河挥泪、万众同悲。周总理在甩开自我,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大勇、大才、大德、大爱。周总理一生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他的“大无大有”的伟大品格,赢得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周总理去世时,联合国降半旗致哀。有些国家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时为什么不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说:“周恩来使中国富强,但自己却没有一分钱积蓄,你们哪位国家元首能够如此,去世时也降半旗”,至今尚无一人。
崇尚“有”,惟恐“无”,似乎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些人孜孜以求的是有钱、有权、有名、有利;而时时担忧的是无钱、无权、无势、无位。“有”与“无”是相对的,有的人眼中所谓的“有”,在人民群众眼中却往往是不屑一顾的“无”。成克杰、胡长清、王昭耀、陈良宇等大腐大贪曾权倾一时,春风得意,要钱有钱、要房有房、要车有车,要什么有什么。他们拼命敛财,奢靡至极,手中之权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他们“无所不有”,可人民群众却骂他们没有良心、没有人性、没有心肝。放纵的私欲将他们推向了犯罪的深渊,最终他们什么也没有,即便“一米阳光”,都是奢望。
金钱、荣誉、权势、待遇是富有的象征,但不是“有”的全部。人生在世,除了拥有物质财富外,还应拥有精神财富。孜孜以求,总想富有,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或许反而会拥有更多。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权力、金钱,而在于创造和贡献,在于为社会、为人民造福。综观古今,名垂千古者,无不是那些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们,而那些仅有权势或财富而无高尚品德的人,留下美名者却是寥寥无几。
历史是最为公正的。谁建立了对社会有益的事业,谁就建筑了一座人生的丰碑,谁就是最大的“富翁”。从周总理的“大有大无”中,我们应该悟出一些为人做事的真谛:该“有”的要“有”,该“无”的要“无”,该舍弃的要勇于舍弃,不该得到的坚决不要。为官者尤应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