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听取了团重庆市委的工作汇报。薄熙来说,共青团的工作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抓住时代的主题。当年,毛主席对“抗大”的校训有三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今天想起来仍很给劲。(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说起“抗大”(“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前身,1937 年 3 月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每一个中国人将铭记那段红色岁月,将不能不追忆和感怀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岁月虽然被尘封七十余年,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留下的“抗大”校训和“抗大”精神已经深深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后辈们的血脉之中。而今,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团重庆市委的工作汇报会上重提“抗大”校训三句话,既是对先辈们丰功伟绩的缅怀,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激励。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9年办学的“抗大”,培养了10多万优秀的军政干部,这些承载着“抗大”精神的“红色干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主力军”。这一大批“红色干部”和“红色干部”身上蕴含的伟大精神,是“抗大”留给中国革命事业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抗大”校训三句话,在今天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一个政党需要一个灵魂和核心,每一名党员干部需要一种精神和信念来支撑。这种精神和信念离不开对党的信仰,对党的政治方向的无比坚定。“干革命不能半心半意”,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就来源于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在新时期,各种问题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外界诱惑考验形形色色,如何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如何始终“不变质”、不动摇,离不开保持党的宗旨、信念,更不能丢掉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重温“抗大”校训三句话,对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也是一种非常及时和迫切的警示。当年“抗大”上课的教室是破窑洞、漏雨的屋子,甚至是废弃的牛羊圈,学员们坐的是石头板凳用的是石头桌子,写字用的是“土坷垃”,条件不可谓不艰苦,但却照样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为党为民奉献献身的优秀党员干部。说明什么?正是说明了一种精神,是我们应该永远传承下来的“抗大”精神。然而,今天的个别领导干部虽然条件好了、待遇高了,却把本质丢了、变了质。理想信念坍塌者有之,有些领导干部满脑子想得是钱和色,整天琢磨的是如何用权为已牟利,左拥右抱的是情人、“二奶”,还何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个别领导干部热衷干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豪华大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腐败消极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人已不是人民公仆而成了“官老爷”。当“撞钟和尚”、混天度日的干部,漠视民生疾苦,甚至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利益上,玩忽职守、敷衍塞责、麻木不仁者又有多少?这些党员领导干部又何尝不是彻底丢掉了“抗大”校训和“抗大”精神?
“抗大”校训三句话和“抗大”精神,是伴随中国革命的一条“红线”,正是这一条催人奋进的“革命红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懈努力。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今天,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重温“抗大”校训三句话是对“抗大”精神的再次弘扬。“抗大”校训三句话和它所蕴含的“抗大”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对青年工作如此,对党的工作如此,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