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的杜鹃花刚刚谢幕,子规鸟的啼叫也温和得像我们的体温。井冈山一带的田野已经进入夏日的葱翠。
走出井冈山机场,我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十送红军》。日常生活里,我有哼唱歌曲的习惯,在旅途中,更能减轻劳顿。《十送红军》是我常哼唱的一支歌曲,它没有战火与硝烟,没有搏杀与鲜血,有的是温润、体贴,甚至是亲吻的回声。它诞生在战争年代,战争需要的是力量,但力量不仅是肌肉和嘶喊,更是内心的坚定与强悍。这首歌的词曲便是那种易深入心灵的吟唱,能“润物细无声”地让血液在不知不觉中升温;它能让人气定神安,也能让人爆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狂野力量。
有些歌曲,是故乡的亲人,什么时候见到都会心潮澎湃,什么时候想起都会热流满身。
《十送红军》产自井冈山的永新县。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永新。
永新县城不大,许多居民区、村、镇和县城的大街小巷都呈露着质朴,透出这块土地的古老。历史上这里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出过的重量级人物,我们姑且不论,就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这件大事来说,永新县绝对不可绕过。我们所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永新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湘赣省委”在永新,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在永新,贺子珍的家乡在永新。在井冈山这个红色摇篮里又有多少永新子弟呢?郭沫若在《宿永新》一诗中说:“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
我在想象:红军长征从永新出发时,尤其是“逾万参加者”经过永新的望月亭下时,乡亲们在亭上搭起高台,“高台(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全城的乡亲,尤其是那几十位、几百位姑娘、大嫂、大婶站在台上台下,坡上坡下,路旁路中,“双手(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黄莲脸在笑”。没拉着红军战士手的,摆弄着辫梢,扯拽着衣角,憋住满腔的泪水,深情款款地唱:“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红军走远了,她们绷紧的神经突然松弛,泪水如江河奔涌。她们和着滚滚泪水与远处的枪炮声,继续唱着:“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此时,她们希望远去的红军、正在厮杀的红军战士依然能听到她们的歌声,希望歌声能把枪炮声湮没。新中国成立了六十年,这首歌曲传唱了七十多年。如果说当年这首歌曲曾湮没枪炮声,把本应撕心裂肺的哭喊变成脉脉的吟唱,那么今天唱这首歌就是为了铭记当年枪炮声中红军战士的壮烈。
时间走了,时间的脚印还在。战争远去了,红军永在。
今天的永新人,依然喜欢唱歌。喜欢唱歌也许是永新的历史传承,唐朝的歌唱家,即电视剧《大唐歌飞》的主人公许和子就是永新人。不过,今天永新人唱歌更是在休息,在释放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