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作曲家张寒晖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又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也产生了灿烂的红色文化。从陕甘宁边区唱到全国、至今仍然传唱不衰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就诞生在庆阳,其中,《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一起编入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原词的作者还是庆阳大字不识的农民。这三首歌曲的诞生过程,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庆阳的许多地方与著名的南泥湾一样,从1941年开始,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劳动英雄表彰大会,12月19日,毛泽东接见17位劳动英雄,一位老英雄走近毛泽东,紧紧搂住毛泽东的肩膀,黏着口沫的胡须因兴奋而颤动。他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接着脱口唱出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位劳动英雄就是来自陇东曲子县(今庆阳市环县)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孙万福。
孙万福188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一直务农,虽然不识字,但聪慧过人,擅长吟诗编歌,有出口成章的本领。1936年,工农红军西征时解放了他的家乡,这个翻身以后的农民,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激发了他的劳动热情和创作热情。1943年,年已花甲的孙万福,当选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心情无比激动的孙万福,唱出了这首《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也唱出了庆阳老区人民对革命和革命领袖的炽热感情。
这首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贺敬之对歌词进行了精心修改和艺术润色,周扬在《解放日报》撰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孙万福还创作、发表了许多的诗歌,周扬称赞他“算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可惜,1944年7月13日,在为变工队买油返回的途中,遭遇暴雨,涉水过河时被凶猛的洪水夺去了生命,时年61岁。
《绣金匾》
与孙万福一样,《绣金匾》的原作者也是一个不识字的木匠,他叫汪庭有,庆阳市正宁县人。
汪庭有祖籍陕西商南县,两岁时因家乡受灾,举家逃荒,1936年流落到正宁县,在这里落户,学做木活。他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但长期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喜欢民歌和秧歌,当地流行的《绣荷包》等民歌他都会唱。1943年,八路军来到正宁,一种崭新的气象让他萌生了编一首歌颂毛主席、八路军的歌的想法。他采用陇东《绣荷包》的传统曲调,开始填写新词创作。由于不识字,他边编边唱,编一段,唱一段,记熟了,再编唱第二段,但常常还是编好下一段忘了上一段,后来他每编好一段,马上教村里的孩子唱会,再编下一段,就这样翻来覆去,日日夜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编好了长达十段的歌词。
汪庭有新编的《绣荷包》很快在解放区流传开来,诗人艾青听到以后非常赞赏,但他提出《绣荷包》多表达的是男女爱情,给人民领袖、政府、部队应当绣大金匾,这样,《绣荷包》就改成了《绣金匾》。1944年,汪庭有光荣的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荣获甲等艺术英雄称号。
1976年,郭兰英对《绣金匾》又进行了再改编,赋予了新的内容。
《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来源于庆阳的“打夯号子”。
打夯号子是打夯时为了集中注意力、鼓舞干劲、统一动作所喝喊的劳动号子。形式为一唱众和,打夯的把式起头,看见什么唱什么,天上地下,随性所至,脱口而出;抬夯的人,随着把式吆喝应和即可。庆阳的打夯号子雄壮有力,热情奔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