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拍摄于1952年朝鲜战场的照片,就是作曲家、《歌唱祖国》的创作者王莘(手拿歌篇者)在十九兵团教战士宣传队演奏《歌唱祖国》。(李书良摄)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祖国》于1950年甫一问世,就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与好评,60多年来,它响彻中华大地,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如今,人们大都知道它的作者是王莘,不知道的是,王莘当年赴朝教战士唱这首歌时,许多战士对这首歌并不熟悉……
1952年4月,音乐家王莘随巴金率领的祖国赴朝鲜访问团来到志愿军第十九兵团65军。当时,65军已经入朝作战一年多,很多战士还不大熟悉《歌唱祖国》这首歌曲,但是战士们一听说王莘是祖国来的亲人,就兴奋地围着王莘问这问那。王莘总是愉快地把自己在天安门广场的所见所闻告诉大家,把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讲给战士们听。在王莘看来,祖国的消息,祖国的来信,祖国人民寄来的明信片、慰问品,对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特别亲切的。所以一有空闲,王莘就给战士们讲自己在延安时期吃小米、挖窑洞的故事,教战士们唱歌,每天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现年91岁的胡可谈起王莘依然记忆犹新。1952年4月,胡可到65军深入生活,和王莘朝夕相处在朝鲜战场。那时,胡可和王莘都是到朝鲜不久,可是在胡可的印象中,王莘一到连队,很快就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就像一个退伍回家的老兵又回到了部队。战斗间隙,王莘总是找战士拉家常,他热情健谈,战士们都很喜欢他。他组织战士们做游戏,经常拿着小树枝教战士们唱歌。有一次,胡可和王莘到部队走访,正好碰上祖国慰问团向志愿军指战员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发到部队,当闪闪发光的纪念章发到战士们手中的时候,坑道内外沸腾了起来。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的战士,在面对祖国亲人褒奖时的那种激动心情,强烈地感染了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王莘也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他立刻写出了歌曲《纪念章》在部队教唱。
坑道里响起了战士们的歌声,有了歌声,枯燥艰苦的生活就有了生气;有了歌声,战士们杀敌就有了力量。
2010年,我找到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原65军随军摄影记者、解放军报社摄影记者李书良(已离休),他告诉我,《歌唱祖国》这首歌,他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学会的。每当看见王莘教战士们唱《歌唱祖国》,他就跟着学,歌声好像有一种力量,发自肺腑,唱出了祖国的新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歌唱祖国》就像战士擦亮的钢枪,就像是战士冲锋的军号,鼓舞和激励着战士们的高昂斗志和战斗激情。
1952年9月,王莘去马良山阵地采访“英雄七连”,军政治部派军文工团创作员文大家陪同前往。文大家和王莘一起住在一间圆木搭成的防空洞里。据文大家回忆:他和王莘常找7连的一等功臣、英雄连长张浩谈心。那时,王莘年纪不过30出头,可是对文大家来说却是长自己十来岁的首长。在他的印象里,王莘热情开朗、平易近人,晚上休息前常给大家讲故事——讲他参加革命的经历,讲他美好的家庭,讲歌曲《歌唱祖国》的创作过程……
那是1950年第一个国庆节前夕,王莘从天津到北京购买乐器。返回天津前,他特意来到天安门广场。王莘站在广场上,看着人们悠闲地放着风筝,孩子们欢快地追逐,金色的晚霞中,一面鲜红的国旗在歌声中迎风飘扬,他突然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句歌词不禁脱口而出。他登上返回天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而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一首《歌唱祖国》就这样在天津、在北京、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
王莘爱祖国、爱人民、爱志愿军战士,他把这种爱深深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