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外景与部分馆藏珍品。
古老的中国文字史16日在殷墟所在地河南安阳翻开新的一页:全球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此时,距离甲骨文这一中国目前最早文字系统的发现整整110年。
85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成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李学勤、裘锡圭、饶宗颐、周有光、张晗、杨鸿勋、张海等专家担任顾问。在开馆典礼上,冯其庸先生宣布:“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填补了我国语言文字类博物馆建设的空白,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里是中国文字的家。”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倡议者、郑州大学教授王蕴智感慨:“在全世界屈指可数并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中,只有中国的文字从古至今追随中华文明被传承沿用。”
“墉”字造型 殷商风韵
一部景观式文字大典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距离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远远望去,中国文字博物馆如同象形文字的“墉”字,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代表着28星宿,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开馆当天,中国文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牍和帛书、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关的诸多内容,就像是一部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呈现在世人面前。“数千年来,中国文字始终以其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成为中国文字起源、发展、演进的领悟者和传播者。”冯其庸说。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整体布展分为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特别展览四个部分,共8个展厅。“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是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向公众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一片甲骨惊天下”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以详实的资料向观众全面展现了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
在陈展过程中,文字博物馆还十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专门设置了互动与影像厅,设置了包括缤纷汉字、猜字谜、数字化汉字、文字载体展示等10个互动游戏,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感受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为建设好文字博物馆,安阳市长张笑东坦言“责任重大”,但“安阳人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据承建单位河南泰宏集团董事长秦太宏介绍,工程建设中采用了多项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代表了我国当前建筑技术和陈列展示的最新水平与发展方向。据悉,即将实施的二期工程还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两期总投资超过5亿元。
征集有震撼力的文物
8件铭文青铜器成镇馆之宝
“建设文字博物馆是历史的需要。”王蕴智早在2002年就倡议建设文字博物馆。
一座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它的内涵。中国文字博物馆需要文物、需要有震撼力的文物。“我接手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后,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最难的是文物征集工作。”安阳市副市长、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宏伟直言。
中国文字博物馆长期陈列布展需要文物2500多件,其中一期开馆需要文物实物746件,涉及历代文字、碑碣、汉字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为此,河南专门成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及文物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从2008年开始,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征集队兵分9路,拉开全国性文物征集工作的序幕。
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2009年3月4日,国家征集的8件带有铭文的珍贵青铜器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教授把珍藏的《殷周金文集成》捐献出来,河南登封的文物收集爱好者李佑华,将带有文字的5块汉代画像砖、1块宋代画像砖也无偿捐了出来;10月25日,国家文物局协调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16件国之重器除司母戊鼎外已全部到位……截至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辅助展品1058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已满足震撼开馆和循环布展的需要。
一位专家说,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在没有一件文物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建起来的,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博物馆的建设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共同保留文明血脉
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一视同仁
“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共同保留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血脉。”王蕴智认为,少数民族文字是中国文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文字博物馆内,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40余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一起述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
|